[陇文化]“十二时辰”简史
本篇文章1203字,读完约3分钟
在引发观剧热潮的《长安最长的一天》中,导演巧妙地利用日晷来指示影片开场时的时间,既突出了戏剧的主题,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你对这个日晷指示的十二小时知道多少?
今天小君梳理中国古代简史,约2700字。阅读可能需要你60个手指,1200个瞬间,或者24000个瞬间。
《长安最漫长的一天》第一集的开场
十二小时制
在中国古代,以日月运行、人类生活习俗和生产活动分工为基础的分段计时制度是最古老的古代计时方法。
在分段计时制下,最熟悉的十二时制是汉武帝在汉初改历后产生的,最早是由当时参与改历的天文学家提出的。
十二小时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把日历上的十二月这个名字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为副位,南为午位,东为基位,西为酉位。一天一夜,太阳朝12个方向运动,回到它原来的位置。因此,太阳位于一个地方的概念是一小时。一天一夜是12个小时,所以人们可以利用太阳在空天空中的位置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在传中,在元初元年加申,意为太阳在申之时,又进一步简化为正午等。,并以十二地支命名。此外,人们还使用更生动的昵称,如午夜、啼叫、平旦、日出、吃饭时间、中角、日、日、日、晚、人的决心,它们对应着十二个小时,如儿童时间、丑陋时间、印石。
百洁治
十二小时制是根据太阳的方位或外观来判断的,阴天或雨天很难判断时间。于是人们发明了省略来记录时间。
漏刻的使用方法大致如下:将一昼夜分为100张版画,夏至60张,夜间40张;冬至白天40小时,晚上60小时;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天亮了,漏勺里装满了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只带刻度的箭。随着水壶的水往下漏,漂浮的箭头逐渐下沉,从壶嘴读出每一瞬间箭头上的时间来告诉时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它来区分缺失版画的时间。世纪分为十二等份,每个小时是八大刻本加1/6个小时,大约持续14分24秒。这1/6也叫小篆。古人用这种方法把两者统一起来。做了这个规定之后,人们在计算时间的时候,会用统一的方式来表达。
清初,清政府正式规定一天为96刻,一小时分为8刻,一个瞬间为15分钟。至此,使用了一千多年的百刻制走到了尽头,一分钟终于从14分24秒变成了今天的15分钟。
多点系统
再说吧。中国古代五表很早就开始了,汉旧仪中有A夜、B夜、C夜、D夜、E夜的记载。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是看清楚历法的人一般都是从初唐的《五阴元历》开始的。
在李的《林德李》中,有更多的计算规定:A夜为第一班或一班,B夜为第二班,C夜为第三班,D夜为第四班,E夜为第五班。第一班(第一班)是指当班的时间,也就是晚上七点到九点;二是指石海,即晚上9点到11点;午夜,从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一点;四更指难看的时间,即从第二天一点钟到第二天三点钟;五连指印石,即从第二天三点至第二天五点。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十二时辰”简史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