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系列报道之十三:传播篇
斯坦因1907年拍摄的敦煌莫高窟。(数据图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莫高窟1650周年系列报道(十三:传播)
从西北角到世界
本报石
描述:蒲公英,随风飘落,芬芳满世界。但是根还是在原来的地方。
范进士说:在中国20世纪初,有两件大事值得记录。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同年,在中国西北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举国震动。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在当时鲜为人知,但以洞内藏经失传为引子,敦煌及敦煌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知名度。
敦煌交流的帷幕从此拉开。
小河的早期传播显露出尖角
1907年3月,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来到莫高窟,他是劫掠敦煌藏经洞的罪魁祸首。但斯坦因的到来也让西北角的莫高窟第一次响起了相机的快门声。
随后,伯希和奥登伯格陆续抵达敦煌,从不同角度拍摄了大量莫高窟的照片,在很大意义上为当代人提供了20世纪初莫高窟全面系统的影像资料;敦煌这个名字,也是带着这些探险者的脚印和照片走向世界的。
直到1925年,中国政府和民间力量才开始慢慢加入。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主任孙志军清晰梳理了敦煌早期传播的发展历程。他说:他们可能没有刻意去做,但是达到了沟通的实际效果。
1925年5月19日,学者陈万里随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中国探险队抵达敦煌,在5小时内拍摄了17张照片。结果很优秀,自慰。1926年,陈万里在《西行日记》中写道:恐怕中国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抵抗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遗迹。时任北京大学研究院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的马恒称赞陈万里的《西行日记》是中国人调查千佛洞的第一个成果。1928年10月,陈万里委托《上海良友画报》出版了《西樵壁画集》,其中包括莫高窟的8张照片。
陈万里的日记和图片是迄今为止中国人出版的已知最早的莫高窟文献和图片。孙志军说,在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第一家大型综合性时尚新闻画报《良友》的帮助下,陈万里对敦煌的宣传影响在当时不可低估。
1935年6月9日至10日,许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一同访问敦煌,共拍摄照片60余张,电影200余部。1936年4月,邵元冲一行访问西北,发现西北揽胜收录莫高窟照片44张,共23页,希望以精彩的照片引起读者对西北民族遗产和文化的兴趣。孙志军说,西北揽胜不是莫高窟的画册,而是中国政府出版的第一部关于西北的照片集,同样意义重大。
之后,为《北平纪事报》工作的巴申斯和教育部艺术文物调查组组长汪子云一起来到莫高窟的卢山群。西北历史地理考察组历史组成员老干、石先后来到敦煌,为莫高窟拍摄了许多照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叫罗继梅的人。
罗继梅,原中央社摄影部主任,1943年6月应常书鸿邀请来到莫高窟开始摄影与制作。这是国家政府成立的莫高窟管理机构第一次有计划、细致、全面的拍摄。
罗继梅一年拍摄莫高窟327个洞窟和室外场景,获得黑白照片2000多张,彩色照片300多张。同时,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孙志军说:在莫高窟早期的所有摄影师中,罗继梅拍摄的照片最多,无论是照片总数还是洞穴情况,照片质量都非常优秀,在以后的多次展览中显示出巨大的传播力。
1944年6月9日,罗继梅回到重庆后举办敦煌照片专场展览。1948年,国家敦煌艺术学院在南京、上海举办敦煌艺术展,罗继梅也一起展出照片。特别是1958年,台北历史博物馆根据罗继梅的彩色反转片,放大、复制并建造了敦煌石窟的复制品洞穴。那时,所有来台北的贵宾都会参观这个复制洞穴。不幸的是,这些藏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唐氏研究中心的照片还没有被拍到。孙志军告诉。
早期传播,受条件限制,主要以出版文献图片、学术报刊、临摹展览为主。孙志军告诉我们,传播效果也各有千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鼎龙、张大千、王子云、关山月等一大批著名画家先后赴敦煌临摹壁画,并先后在Xi、成都、重庆等地举办展览。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无法移动的敦煌石窟艺术变成了可移动的艺术复制品,走出敦煌莫高窟,走向全国,让远在大陆的学者呼吁现实的参观,虽然不能代替敦煌之行。
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院成立时,在常书鸿的领导下,虽然敦煌的传播没有保护那么扎实,但毕竟展览开始显露出它的尖角。根据常书鸿的文章《敦煌莫高窟维修工作》,1949年9月至1958年,在全国8个城市展出12次,参观者83万余人;已在6个国外11个城市展出12次,近31万人次。
标题:[陇文化]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系列报道之十三:传播篇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