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读诗人卞之琳初中作文:有散文诗的韵味
本篇文章938字,读完约2分钟
最近在南通日报上看到南通籍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卞的初中作文。我很好奇,这个大诗人小时候会写什么?怎么样?文章不长,只有170多字,不妨记录如下:
深秋郊区的远眺
放学后,什么也没发生,但你在乡下散步,享受秋天的日落。
西风摇树,田野辽阔,大部分是蜡黄的;单一菜地的麦田埂含有绿色;而农民两三个点缀着。小溪像雪一样被芦苇覆盖着。村庄之间的枫叶清新而美丽,所以如果你想和夕阳竞争,你也会红。炊烟袅袅地从疏林中袅袅升起。比空.有许多返回的鸟当你快的时候,你的心是什么?而夕阳无情,一直藏在遥远的树影里!
家乡平坦荒野,没有山河的胜利。不知道他会怎么样?(1925年秋)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于1925年秋天。第一个自然段有15个字,陈述理由:闲暇之余,漫步乡间,欣赏秋天夕阳西下的风景。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描述了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本文画面感强,场景多样,色彩丰富。先说风景——风中的树,田里的菜麦,劳作的农民,溪边的芦花,村庄间的枫叶,西方的夕阳,烟雾,匆匆的飞鸟;再来说说颜色——秋天的黄色,蔬菜和麦苗的青色,雪白的芦苇,红色的枫叶和夕阳,还有淡淡的白烟。特别是那些动词运用得非常精准——西风吹树的“摇摆”,鲜艳的枫叶与夕阳的“争鸣”,夕阳在树影下的“隐藏”,都是拟人化的,生动的。
这一段的最后两句是关于作者当时的心情,前一句是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有什么能和此时的快乐相比呢?然后,“抱怨”夕阳的“无情”——这么快躲在树后,就不能让这美丽的风景再停留一会儿吗?
文章最后一段跳出眼前这个“点”,写的是整个江海平原的特色和特点,进而产生思考外界的情感。很自然,也符合一个15岁以下的翩翩少年的想法。
卞支林写这篇作文的前一年暑假,卞福带他去了一条河之遥的上海,买了冰心的诗集《星星》。他写这篇散文的时候,正在读鲁迅的《呐喊》、徐志摩的诗等新的文学作品。所以可以看到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作品对作者的影响——文字简洁明快,文字不烦,感情丰富,有散文诗的魅力。
俗话说三岁就老了。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能推测作者将来会成为文学大师,但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著名诗人、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卞支林的成长是有其基础的。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7日第24版)
标题:[陇文化]读诗人卞之琳初中作文:有散文诗的韵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