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王小忠
本篇文章1546字,读完约4分钟
□港杰索慕冬
4月,鹿苑的王孝忠悄悄送我一本新出版的《甘南草原王孝忠诗词歌赋》。优雅轻薄的笔记本,是我最喜欢的那种。
十年来,我断断续续地把另一个灵魂放在这里,这一切都源于对自由的追求。其实看到阳光和雪就够了。因为它们给我温暖和水分。后记里,依然是他卑微、内敛、温柔、倔强的叙述。这是来自青藏高原甘南老家的藏族兄弟的信和心。
作为80后的王孝忠,他的创作始于2003年。相对较晚的镜头,注定了他的写作在厚积薄发中充满力量。王孝忠生活在藏汉双重文化边界的农村地区,在玛曲草原和冶里关镇任教十多年。这种生活体验使他在草原畜牧业文明与高原农耕文化的缝隙中不断寻求思考和写作的位置。在这次搜索中,他变得更加安静和克制。这一个安静内敛,让他和他的文字慢慢沉浸在一个由内而外的厚重里。这种生命体验使钟的创作有别于其他藏族作家的咏叹调般的高抒情性。他的文字,就像高原上的一粒简单的青稞种子,给这春末诗意的青藏带来了一丝绿色。
十年来,王孝忠就是以这样一种温和的固执,用诗歌、散文、小说仔细梳理着自己孤独的心。
在初冬被猛烈的风雪席卷的玛曲草原的巨大孤独中,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诗:我要一直行驶到我停留的草原深处/到我怀念的灯的顶端/然后让一些快乐和温暖落下/让一些旧日的回忆悄悄流逝/像这样的雪(十一月,草原上的一场雪)在草原上冷静地思考, 写下一个藏族诗人和生命告别你所居住的草原,回到山的深处,但在钟,你风华正茂,笔更温暖,温暖中透露着深深的悲悯:你的母亲老了/她和你的儿子走在红粉的深处/静静地回忆着你青春的美丽/多么感伤/它承载着岁月的艰辛和秘密(《杏花落满地》)。 是的,我们都会慢慢变老。而只有文字,永远年轻,永远记录那些鲜活的人和事。
在阳光洒落的那个慵懒的下午,钟在几个路过的郎木寺镇的一个茶馆的安静的饭桌上写他心中的小红马。那匹马的每一个作者都试图骑着长距离的小红马。就像是一场遥远的爱情,突然撞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无情地转身离去。就像坐在窗边的陌生女人,他第一次体会到了甜蜜,忧郁急剧增加。而这种挥之不去的惆怅,在钟的笔下,就是在梦里玩蛇缠绵。它总是啃噬着我们童年的记忆,做着放不下的噩梦。这种记忆注定在我们渐渐长大,远离故土的日子里,慢慢流进岁月的浓浓字迹里。
在冶里关镇,钟教书,买房,结婚,生子,然后选择离开。小镇熟悉的生活,不是外人眼中的避暑胜地,也不是游客口中的天堂,而是在族群的执着中逐渐渐行渐远的故乡和土地。在旅游发展的喧嚣中,那些离传统越来越远的霓虹灯,是离我们内心越来越远的纯净。怀着一颗纯洁的心,一个小镇的故事和它的消失成了他小说中永恒的主题。《向前走》开茶馆的琪琪,带着向往离开,去了更繁华的城市;《小城银匠》已经不在了,成为传统的绝唱工艺,带走了地球上古老的讯息;象征村落文化的包子已经倒了。在村民的生存逻辑中,《包子故事》早已成为记忆。也许,面对逐渐沉沦的传统和大地,我们的守望和记录,就像《枪王阿米》不敢给人看的散弹枪,注定成为我们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内心渴望。
是的,每一个作家,无论是身体上还是作品上,都会在自己的故土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作为一个正在失去故乡的一代人,一个作家内心的痛苦一定和普通人不一样。面对遥远的土地,我们可以用心灵和良心记录崩溃和逝去,拾起存在和未来。
王孝忠,男,藏族,1980年出生于甘肃甘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在《人人》、《诗刊》、《北京文学》、《散文》、《青年文学》、《长江文学》、《山花》、《曹芳》、《星星》等多种刊物上均有涉猎。,并分别入选《中国年度诗歌》、《散文集》、《中国散文年度优秀作品2013》、《中国微小说排行榜》、《中国新诗年鉴》(2011 ~)何曾获黄河文学奖和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他写了三首诗和两篇散文。
标题:[陇文化]王小忠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