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正月为何不剃头? 沈阳故宫下令“留发不留头”
本篇文章1765字,读完约4分钟
顺治元年(1644年)4月22日,清军在击败李自成入关的第一天就发布了理发令,引起了强烈的抵抗。为此,著名的民俗学家刘振超认为
正月不剃头的民俗在沈阳
陈丰军
农历正月,理发店生意变得很清淡。这是因为民间有句老话:头一个月不剃,剃了就死。那么,这种民俗是怎么形成的呢?2月9日,我采访了沈阳美术馆研究员、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振超。他第一次提出了新的见解:正月不剃发的发源地是沈阳,这是清朝皇帝福临在盛京(今沈阳)发布剃发令造成的。
古时候说民间有个古老的命令:正月不剃头,剃死。也就是说,在除夕之前,每个男人都必须剃光头,否则就要等到2月2日龙抬头的时候。当时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刘振超说,死去的叔叔在剃光头的第一个月,实际上是在想过去,改变自己的声音。这个说法的原因和沈阳有关。
宣德八年(1643年)八月,盛京宫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太极驾崩。唐太宗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在叔父多贡摄政王的帮助下登上皇位,改称顺治,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从沈阳出发到北京,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
正是因为清军打败李自成,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4月22日入关,顺治才在沈阳故宫下了理发令。历史上,明清时期人们的发型是不同的。清朝初期,所有公民都被命令剃光头。当时很多汉人为了怀念明朝,正月不剪头发以示留恋,却不敢公然对抗清政府。所以有个说法是正月割了他们的头死了,一直流传下来。
在此之前,清朝在风俗之外的汉人中实行理发令,强迫被征服的汉人改变发型和衣服,投降的明朝士兵也必须剃光头,以示服从。比如天聪五年(1631年),清太宗打大凌河胜仗,下令士兵剃发,重德三年(1638年)下令,如果他国的衣服有效,女人用头发绑着,就在自己的国家,心在他国。从现在起,所有罪犯都加重了罪行。
清军入关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一,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过通州,登州迎降,多尔衮下令剃发。进入北京的第二天,多尔衮就分别给兵部和明朝前官员、百姓下了命令,命令兵部派人到全国各地,要求叛逃的官员、士兵按照这个朝代的制度剃发、穿衣。这是清朝入京后发布的剃发换衣的官方法令。
然而,这一政策遭到强烈反对,韩国很少有汉族官员按照命令剃光头。许多官员甚至逃到南方去保护他们的头发,京都周围地区的人也起来了。由于担心清朝统治的不稳定,多尔衮被迫在顺治元年5月20日的印章上说,投降的人和没有屈服的人没有区别,于是为了不听话,下令剃了头发。今天,当我们听到人民的愿望时,我们不应该给文化和教育以树立人民的心。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上所有的受试者都像往常一样把头发扎好。
可以说这一次清朝的剃度令只执行了一个月。然而,次年6月15日,福临再次发布理发命令:首都内外,限10天;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起,也限定为十天,官员、军民一律剃发,犹犹豫豫按逆贼论,斩!清廷视剃发为臣服的象征之一,其口号是:留发不发,留发不发。
当时的汉族男人有头发,在他们看来身体皮厚,父母不敢伤害,不敢动。剃光头对他们来说就像晴天霹雳。到处的人瞬间激起满腔怒火。他们大喊:与其做剃须刀,不如做一束头发!据史书记载,最惨烈的是江阴十天。那年6月2日,江阴起义誓死保卫颅毛。他们坚守城市81天,6.7万人死亡,7.5万多名士兵丧生。此后,随着清军的逐步深入,江南各地围绕反剃度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争,历经数十年。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汉族人剃光头,穿满人衣服;不想换衣服的,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
从顺治元年到顺治七年(1644 -1650),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了一本书,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普通百姓拿起武器,为保卫头发而战,战斗到死。但是,毕竟脖子没有钢刀硬。虽然汉人被迫剃头,但反抗从未停止。可以说第一个月不剃头是一种反抗的形式。专家认为,如果清朝没有剃发政策,清军进入中原时遇到的阻力会小得多。
咸丰元年,洪秀全在金田持义,建立太平天国。当时在奉天为胡夫宣布恢复中国的礼仪制度,并发布了储发令。顺序同样严格。如果你想保住你的头,你必须保住你的头发。否则,斩!于是,太平军被清廷骂长毛贼。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规定官员、士兵、平民在命令下达之日必须剪去辫子,不遵守者以违法论处。当时回答者很多,仅广东一地,每天就有20多万人剪辫子。
标题:[陇文化]正月为何不剃头? 沈阳故宫下令“留发不留头”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