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中国电影还需要“张艺谋”们吗
本篇文章1047字,读完约3分钟
张艺谋的新电影《影子》因其强烈的水墨风格而备受关注。他以前的电影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的故事》、《活着》、《我的父亲和母亲》也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他们对不同形式的不断追求。张艺谋是如何探索电影形式的?他的商业电影中个人与资本的平衡如何?中国电影还需要张艺谋吗?10月25日,深圳编剧兼资深影评人孙做客电影周沙龙前,接受了逐一采访分析。
他曾为中国电影开拓思路
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都会引起观众对电影形式感的关注。从第一个摄影师的《一与八》,到第一次导演的《红高粱》,再到《影子》,都体现了对不同形式的探索。谈到这一现象,孙说,以前的电影不太注重形式。如果说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艺术形式的不同。国外电影大师往往是形式大师,在形式上不断创新。
孙说,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更注重电影形式,这是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我的爸爸妈妈》学法国电影,用黑白和彩色表达过去和现实的对比;《红高粱》致敬日本黑白电影《鬼女》;《秋菊物语》是一部半纪录片的技术;影子是中国画的风格。他在每一部电影的形式上都有所突破,让中国电影敞开心扉。他基本上一两年就拍完一部电影,可见他是一个高产活跃的导演。中国电影需要张艺谋。在谈到与其他导演的比较时,孙说姜文的作品有很强的形式感;陈凯歌的风格偏向哲学;冯小刚有很强的线条。
近年来,商业电影受到了一些限制
张艺谋这几年也拍了很多商业片。那么,他是如何处理个人想法和资本的关系的呢?孙说,80年代思想界非常活跃,也造就了活跃的电影艺术,张艺谋喜欢改编文学作品,如《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在创作自由和文学作品质量上实现了内心和作品的统一。后来和资本合作好像有点无奈。《英雄》《食飞人之家》《金陵十三钗》等一些电影是从商业角度看中国电影的票房潜力的,所以后面的电影在形式上有些克制。形式虽然收敛,但个人风格还是很清晰的,在与资本的纠结中能保持自己的风格。作为摄影师,他对画质要求很高。张艺谋比一般的电影导演更了解电影本身。他可以展示人们在生活中看不到的东西,比如《英雄》中剑的特写。
这部电影《阴影》改变了过去商业电影的套路,摒弃了华丽的色彩。张艺谋大胆运用黑白来反映绘画,在水墨风格上表现出不同的视觉审美。他是否成功地理解和运用了民族元素和东方美学?
孙认为《影》中的棋艺、书法、水墨都融入了东方元素,但叙事性稍弱。张艺谋作品中的东方美学可能还是他的老片子,包括《活着》、《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孙对说道。(杜香香)
标题:[陇文化]中国电影还需要“张艺谋”们吗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