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面对老建筑应多一份敬畏与保护
本篇文章889字,读完约2分钟
江苏南京下关河一带,曾是民国初年南京最繁华的外滩。现在,滨江风光带正在这里建设,它将成为南京的新外滩。然而,这条滨江风光带因为一栋民国建筑而被重新设计,为建筑和20棵梧桐树让路。这座民国建筑就是躲在河边的民国海军医院。(7月9日,《长江晚报》)
德国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往往蕴含着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凝聚着普通人的多元情怀,甚至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和人文底蕴。其内在的文化魅力和外在的名片功能通常会超越旧建筑本身,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成为普通人难以忘怀的文化载体。
近年来,古建筑的保护不时触动公众的神经。无论是单纯把老房子当成建筑,还是把历史街区当成沙漠,还是把古建筑保护和改善民生对立起来,对古建筑保护的认知误区导致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被新建的水泥建筑或仿古街区所取代,面临集体灭绝的风险;这种严峻而可怕的现实确实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正如建筑师林所说,你现在是在拆古董。总有一天,如果你后悔了,你只能造一个假古董。在发展的话语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资源应该如何使用,通常取决于哪种方式效率更高。然而,在效率或利润最大化现象的背后,往往是环境资源和文物资源的巨大破坏。
人们往往把旧建筑的保护看成是人与历史的关系,但当我们看到这种关系背后的权利和知识时,旧建筑的保护就会陷入社会学的视角。让位于旧建筑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排序的归位,即放弃利益最大化原则,从守望精神家园的角度保护旧建筑,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具理性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人们经常试图从成本和收益的平衡中做出合理的选择,使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给老建筑让路明显增加了南京新外滩的建设成本,但却给人们的精神家园留下了栖息地。没有沉重的历史,人们就会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物质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之后,老百姓更渴望追求精神上的厚度。面对旧建筑,少一些功利和算计,多一些敬畏和保护。从这个角度来看,为旧建筑让路尊重和回应了普通人的利益,使我们的城市在历史和人文上更加丰富。可惜这样的案例还是太少了。●杨朝清
标题:[陇文化]面对老建筑应多一份敬畏与保护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