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评论:邵逸夫精神遗产不只是“兼济天下”
本篇文章931字,读完约2分钟
邵逸夫于1月7日去世,享年107岁。无论是《财富》杂志还是福布斯财富榜,邵先生从来都不是香港首富,但却是香港最慈善家。人们认为邵先生留下的最大的精神遗产是倾其所有的钱,帮助所有的人。
但是,这些善意的话语和赞美,未必符合老人的初衷。在慈善仍然是稀缺商品的大陆,人们可能会刻意放大慈善家的形象,把他们高高挂在道德标杆上。在香港,人们怀念和致敬这位老先生,更多的是因为他在事业上的杰出成就。他是一个在香港创造了百年影视传奇的人,也是香港广播电台的创始人。
不可否认,我们很多人总有一种有钱就施舍的心态,把慈善机构的捐赠当成纯粹的施舍,认为有钱的部分不是他应得的财产。这种不对称的概念关系导致了不合时宜的强制捐赠,抑制了捐赠者的自主权。无论如何,只要财产多多少少,只要是合法创造的,财产所有者都有自由处分的权利,捐不捐并不是他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唯一标准。看邵先生做好事的历史,邵先生在任何项目都不是一个散财的人,每一笔捐款都是由他决定,投入到他认定的项目中。捐款只有最大限度的使用,才能符合社会福利,尊重行善者的初衷。
此外,对捐赠性质的不同哲学思考,也阻碍了内地人民和相关组织推动捐赠和宣传的工作。邵先生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的财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句话的哲学意蕴是,捐赠是一种人情关系,就像事业的推进也是解决人情关系的问题一样。他们是相通的,贤惠的,平等的。对于邵老先生来说,他的捐赠让受益人感激他,这绝对不是他的动机和意图。其实国外的一些制度设计也认可两者的相似性,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捐赠者可以减税,因为制度已经把捐赠者的独立转移支付视为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相一致的行为。
所以大陆作为邵老先生慈善事业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不能简单的把邵老先生的慈善事业理解为打击大陆富人的精神鞭子。邵老先生的善良来自于他财富的好来源,而我们大陆那些为了断子绝孙而不得不挣钱的有钱人的捐款,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邵老先生在内地的公益事业,80%以上投资在教育上。正如邵老先生所说,民族复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他多次说过,中国强大的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人才。财产、捐赠、项目三位一体的组合,是比同时帮助世界的口号更值得效仿的精神遗产。
标题:[陇文化]评论:邵逸夫精神遗产不只是“兼济天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