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深刻认识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
本篇文章2573字,读完约6分钟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其突出特点之一。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身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在“三个代表”的基础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原则。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深刻理解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现实意义,准确把握其在凝聚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索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古为今用,就是发扬古为今用的精髓;让外国的东西为中国服务意味着批判性地吸收外国文化中所有有益的东西,并把它们用于我自己的用途。在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从文化的源头和流向出发,阐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1964年9月1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学生陈莲致信毛泽东,反映学院教学和演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毛泽东给了指示,肯定了这封信,并指示解决她提出的问题。在这一指示中,毛泽东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标志着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形成。
就过去而言。毛泽东认为,我们不应该采取利用传世传统文化的态度,而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批判地总结它。因此,他提出了清理中国古代文化的任务。他认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清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的精华,是发展新的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毛泽东指出,中国有些人崇拜陈旧过时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不适用,而且对当今中国有害。这样的东西一定要丢弃。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但这种尊重是赋予历史一定的科学地位,尊重历史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歌颂过去而不是现在,也不是歌颂任何封建毒素。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来说,重点不是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他们向前看。
至于让外国的东西为中国服务。毛泽东认为文化发展应该面向世界,积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地文化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他指出:要吸收更多的国外新事物,不仅要吸收他们的进步原则,还要吸收他们的新名词。鉴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学习各民族和国家的长处,学习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中所有真正好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奉行吸收外来文化的学说,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毛泽东指出:对于外来文化,排外政策是错误的,应该尽可能吸收进步的外来文化,以借鉴中国新文化的发展;盲目采取这种政策也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根据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总之,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不仅内在地要求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而且要求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必须结合起来,既要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又要排斥和抵制消极落后的因素。这是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重要内涵和方向,也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突出之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指导方针
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指导方针。原因如下:一方面,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其自身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推陈出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在每一代人都在上一代人的成就基础上不断发展,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向他人学习,才能充满活力,增强竞争力。毛泽东主张尊重、学习和接受外国文化,其实质是让外国的东西为中国服务,为新中国服务。根据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把它作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原则。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坚持保护、利用和普及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释,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 要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就要坚持自我优先、取长补短的原则,学习一切有利于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学习一切有利于丰富中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学习一切有利于发展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理念和机制。这充分表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仍然是我们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指导方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在三讲基础上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崇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崇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崇尚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大主张为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三大主张的内容本身就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这是显而易见的。从形式上看,这些内容一般反映了传统文化价值观核心的延续和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精髓的吸收。当然,这种延续和吸收不是简单的延续和吸收,而是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际需要,对批判继承的选择和吸收,是一个加工、提炼和转化的过程。
核心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体现了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支配着其他从属价值。它是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不同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精髓。培育、调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着眼未来,凝聚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发展出发,批判吸收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以开放广阔的视野吸收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只有这样凝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价值追求,才能体现时代特征和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诉求。从本质上讲,这个过程就是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在三大主张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是在三讲基础上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邓春东、冯著)
标题:[陇文化]深刻认识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