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140字微博书有多少价值?创作态度不严肃遭疑
本篇文章3659字,读完约9分钟
作者:宁波儿/金震/李北陵/李子凡/崔洪岭
都不严重,都是历史八卦微博的集锦,俗话说,都是msn签名和微博段子的集锦,近几年还出了一系列的微博书,比如《围期之恋》《精神病学院毕业生》《蔡澜在微博上的精彩回答》《非凡之路2》。一时间,微博书成为出版商和读者追捧的潮流。
140个字虽然有一部分充满了嘲讽和幽默,但更多的是残羹冷炙,缺乏完整的故事和逻辑。由此拼凑出来的微博书有多大的文化价值?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
也许它显示了一些个人的风格,但它毕竟是思想的碎片和文化的残留物
用琐碎自恋来形容微博书大概是合适的。哲学中常常描述智慧,也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这种最简单的语言如果以今天的微博风格发表,在洛阳肯定是贵的,因为它是智慧的结晶。
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的微博书籍,既不是小孩子的大人物单句读物,也不是充满智慧精华和名言的集子。大部分都是瞬间的想法和感受的碎片,有些琐碎到只漫谈个人经历,无法高于生活。甚至有些微博书已经被改造成个人广告语言的集合。如今,相当多的名人热衷于出版这类微博书籍。他们想发表自己的微博语录,百感交集。他们关心的不是这部新作的质量,而是新作品出版时媒体的曝光和炒作,以及大众的眼球效应。正是因为这种自恋的情感和功利的目的,微博的风格往往过于琐碎,以至于常常带给我们智慧、思考和美感,但大部分都是用自我本源的碎片拼凑而成,内容看似华丽,但看完并没有让我们受益。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1年组织的第九次全国阅读调查,我国的图书、报纸、期刊人均阅读量分别为4.35、100.7、6.67。在数字时代,电子媒体对传统图书阅读的影响不言而喻。当人们寻求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把阅读作为一种功利的手段和娱乐的目的时,微博书等知识快餐登上书籍畅销榜,迎合大众口味,受到热议和追捧,也是必然的结果。
微博书,偶尔也要娱乐放松一下。但是如果长期作为精神食粮,恐怕会造成年轻一代营养不良。现在很多人都不想看大书,不想看经典。一方面,他们觉得读大书很辛苦;另一方面,他们觉得阅读经典毫无用处。这种阅读的功利性思维会极大地影响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
微博书或许可以展现一些个体的风采,但毕竟是思想的碎片,文化的残片,不足以成为精神的盛宴。读书决定一个民族未来的命运。对微博阅读的反思,超越了这种书风。(宁波)
微博书只是读者阅读微博的媒介,而不是真正去阅读
作者曾经被书店推荐名单上的一本小说书名吸引,书名记不太清楚。主题是用微博写世界简史。翻看几页,大致内容是作者在微博上以140字的形式写了世界历史上的一系列事件,但看完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看看最近流行的微博书籍外表的时尚服饰,发现只是借用了纸质载体,内容本质上是微博。就像是新内容和旧载体结合而诞生的混血儿。对于读者来说,微博书只是换个媒介看微博,并不是真正的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精神需求。浏览微博是为了获取信息,寻求放松和娱乐。但是当我们真的想学习一门知识,欣赏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看书。当然今天很多纸质书已经电子化了,但这只是载体的改变,书的本质依然存在。至于需要不断刷新转发的微博,如果局限在一个静态的纸质书里,只是失去了微博本身更新快的特点。现在市面上一些比较流行的微博书籍,除了作者看到的一些微博改编的故事,大多是简单的把一些大家都读过的微博段落搬到纸上,只能说是有存档意义,没有太多文化内容。所以,微博书的新内容与旧载体的嫁接,并没有创造出优生的杂种。
纸质书和电子信息在阅读感受上有本质区别。纸质出版的书适合人们安静系统的阅读。当人们翻开书页时,他们正在一点一点地吸收文化的营养。而电子信息则是滔滔不绝,跳跃跳跃,让人在阅读时不断适应变化,寻找刺激。换句话说,纸质书就像一顿需要慢慢咀嚼的中国大餐,而微博则是一顿狼吞虎咽的外国快餐。然后微博书就跟把外国快餐拿到中餐圆桌上慢慢吃一样,有些不一样,有些奇怪。(金珍)
热衷于制造文化垃圾的出版社病得很重
没想到,现在沉迷写书说事的名人都盯上了微博。不仅是网络名人收集他们的八卦微博段子,一些有头衔的人也跃跃欲试,公开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微博语录整理成书出版。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作者和出版社各有各的打算,不关别人的事。然而,由于这本书的出版是向公众发行的,如果价值衡量的代码要兑换成白银,就不可避免地会吸引公众的评论。
以东拼西凑为特点的微博书是否有营养,你只需要查一下网上知名人士的微博就知道了。以我的经验来看,微博上虽然时不时能看到调侃的话,新奇的见解,但总体来说,就像是墙上的涂鸦,不过是个人造成的随意涂抹罢了。就连名人的微博都充斥着碎片化的信息。有些话虽然看起来有点文化气息,但也不过是新瓶装旧酒,重复别人之前说过的话。
我们拿一个网络红人的段博文给大家看:古代撒玛利亚人法律规定,酒店的主人如果不能给顾客提供足够的啤酒,就要被切断。英镑的短缺和两个短缺已经消除,但是无良商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不就是保证重量吗?我放了些东西进去。到公元400年,罗马民法规定掺假食品将被驱逐出境或奴役。智慧继续无穷,无良商贩不缺钱不掺假卖馊。这样写书,抄不同的书,听道听途说,会不会让读者营养不均衡,甚至损害大脑和思维品质?
出版物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它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建设的重要使命。那些在网上吃饱喝足的人,可以成为出版社追捧的热点,不禁引起人们的想象:我们的出版社是不是因为如此热衷于制造文化垃圾而病入膏肓?(李北陵)
让人质疑的不是微博书籍的碎片化形式,而是其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和视角
从来没有过看微博书的经历,和微博也一直是若即若离,这可能是我对碎片化的发自内心的排斥。
弗洛姆曾经说过,人的生活实践决定了人的社会存在、个人意识和无意识。如果生活在微观时代的现代人毫无疑问地接受碎片化的生活方式,现代人的认知和情感会不会碎片化?
在碎片化的过程中,从个体到社会,当大多数人的行为、心理和情感指向同一个方向时,形成了弗洛姆所谓的与现代社会相对应的社会性格。我怀疑这种碎片化的社会性格是否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助于个人的成长。
说到创作,让人质疑的不是其碎片化的短式,而是其不合情理的态度和视角。我不知道140个字能承载多少信息,或真相,或故事,或人情的对错,但我知道,你打酱油,混别人,乱弹琴,冷嘲热讽,外人明了,这些字就够了。当这样的内容被经济利益驱动,成为市场上出版的实体书,当这些书在文化消费中流行起来,真的是文化悲剧。
我不是要否定微阅读,而是要重新审视微博书的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短小精悍的作品,如《世说新语》、《小窗纪悠》等。它们简洁而深刻,让人百读不厌。三言两语,突出了小见大,一滴水见海的意义。(李子凡)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传统阅读,智慧品味阅读,微阅读,时尚休闲阅读
微博书的出现是微博时代的必然产物。
一方面它没有完整的故事和逻辑,所以一出来就被很多人抨击,说它粗制滥造,吃起来像嚼蜡。另一方面,它简洁,充满嘲讽和幽默,受到许多读者的追捧。
作者的背包里有一本书《蔡澜微博上的精彩答案》。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繁琐的文字。情节和观点总是在同一句话里。在站台等的时候打开书,在食堂等饭的时候打开书,在公园等孩子玩的时候看几页书都挺好的。
当然作者身边也有很多朋友批评这些微博书。他们指责微博书东挑西挑,无视,缺乏内涵和严肃性,阅读时浪费时间和精力。
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爱传统,有人爱潮流,有人爱深奥,有人爱通俗易懂。所以对于我们这些看客来说,真的不用争论这个。他们出版他们的书,我们跟随我们的性别:为了品味,为了学习;没看到就不看了。这么简单自由愉快的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复杂难受?
再者,即使我们在黑暗中争论,现在的事实仍然是事实。传统阅读,阅读是一种智慧,一种品味;微阅读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消遣。有需求就有市场,微博书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它有自己的阅读群体。
所以,与其争论不休,不如节约时间,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把自己喜欢的每一个字都看完。(崔洪岭)
网语和网语
网友whiteship:“微书谈”不过是新瓶老酒,网上买了30多块。244页,每页是两条微博。当初以为作者可以把140字拧成花,没想到几句跑书,或者引用几句书的内容评论了这么一段时间,让圈外人都觉得嚼蜡了。
读者蓝手套:虽然我很喜欢蔡澜,但我不能通过出版这样的书来让人发笑。微博上回答网友提问的是蔡澜,闲暇时翻翻也可以。
网友生鱼片熟了:《非常道学》里有祝雨时,作者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羽毛。没必要扔一本《非常道学2》。
媒体人:传统阅读主要传递的是智慧而不是信息。微阅读主要是传递信息,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需要。也许这种新的阅读模式可能会成为激发新风格的动力。
网友格格坞:现在,很多人没有时间读书。微博书读起来很快,不需要任何时间和精力。它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还赢得了读者的微笑。这是放松和娱乐的好方法。
标题:[陇文化]140字微博书有多少价值?创作态度不严肃遭疑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