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战后日本奇迹的文化动因:集团主义与大势顺应主义
本篇文章1662字,读完约4分钟
张志辉,上海大学历史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成为战后日本的起点。然后,在日本盟军总司令部的领导下,日本进行了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最显著的标志是1946年11月3日颁布了以和平主义和民主为基本原则的日本宪法。但随着二战后冷战的形成,特别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美国为了让日本成为美国在东亚防共的桥头堡,加快了对日政策的调整。在这种背景下,以朝鲜战争的特殊军事需求为契机,日本经济开始复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3年前后,日本经历了近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家。一时间,日本奇迹成为世界各国学者讨论的焦点。除了从国际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等角度关注战后日本的崛起,日本文化和民族特色也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当人们提到战后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时,他们自然会想到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写的《菊与刀》一书。该书将日本文化定义为耻感文化,强调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温柔、好斗、美丽、傲慢、善变和固执、驯服和专横。这种文化特征对战后美国在日本的布局起到了指导作用。在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文化人类学家的《垂直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分析学家东条健朗的《依赖的结构》。前者从分析日本社会结构入手,探讨具有日本特色的纵向社会结构。后者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从婴儿追求母亲无条件接纳自己、寻求庇护、祈求母子融合的原始依赖形式,探究构成日本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核心依赖心理。这一理论,连同本尼迪克特的耻感文化理论和纳坎奇的垂直社会理论,被称为当代日本的几个著名理论。
从上述理论的简要介绍中,似乎可以总结出日本人性格的特点,如细腻、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文化兼容、自卑和超越意识。但是,这些结论虽然可以满足我们短时间内理解日本经济崛起背后的文化因素的渴求,却无法抹杀日本人是谁的问题。说到深入挖掘日本文化特征的学者,不得不说日本著名学者加藤周一。这位学者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研究古代和现代的东西。2004年6月10日,日本民间成立九条社,反对政府修改宪法,捍卫和平和宪法第九条。加藤是创始人之一。他积极参与支持和平宪法的运动,源于他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的深刻理解。
加藤周一关于日本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日本文化的异质性》(1956)。众所周知,日本自古以来就不断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日本文化的形成是外来文明与日本文明不断趋同融合的过程。加藤认为,近代以来,日本接受外来文明的过程已经超越了与外来人才和谐相处的框架,外来灵魂因素达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加藤强调的混合文化理论,没有任何贬义,指的是外来文明与日本文明的深度交汇与融合。日本的这种文化特征不仅凸显了日本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也决定了日本民族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即日本的大势适应性和集体主义。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什么能迅速进入现代化进程?日本的侵略战争为什么能得到国内民众的追随和支持?为什么战后日本迅速崛起成废墟?在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探索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日本大势的适应性。这种大势适应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能快速捕捉现实,全心全意面对现实。但由于这种大趋势不是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外界给予的,导致日本人过于关注现在,容易放弃过去,特别是忘记一些不愉快的回忆。所以大势所趋的适应也成为日本战后对战争缺乏反思,战争责任感不强的文化原因。
如果说日本大势适应是在外来文明不断冲击下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那么集体主义可以在日本古代村落共同体中找到原型,这是日本漫长历史中自身积淀的结果。战后,日本的内部群体不再像战前那样有强烈的上下级关系,而是有平等关系的倾向。但是,集团的重要性原则,集团内部的和谐原则,集团利益的优先原则,在战前和战后总是一样的。战后,日本的集体主义极大地优化了日本工业的效率,稳定了日本社会的秩序,并与大势适应一起成为日本战后崛起的重要文化因素。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当两者的消极因素结合在一起时,可能会给东亚秩序和人类和平带来威胁。
标题:[陇文化]战后日本奇迹的文化动因:集团主义与大势顺应主义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