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光明日报:“解智化”当代油画在说什么?
本篇文章958字,读完约2分钟
常见的意象和常规隐喻构成了理解一些艺术作品的关键,但在当代油画中,常见的艺术元素和符号往往被解构和重组,以显示新的内涵。这类作品的形式特征不同于传统,借助一些传统元素,具有自嘲、游戏的意味,形成“知识化”现象。那么,这种“知识化”的现象传达了什么样的意识和理念值得我们关注呢?与现实社会形成怎样的互动关系?
“玩弄世界的现实主义”就是这种“知识化”现象的典型代表。图中人物都是裸体,打哈欠,傻笑。“笑起来像柴郡猫”可能会成为困难时期稳定情绪的选择。在这种游戏化的语言中,画家表达了不与虚假同流合污的潜在立场,也保持了一种基本的自我态度。同时,屏幕上强烈刺激的图像给一些人带来了难得的安慰。
“儿童形象”在当代艺术中的广泛运用也体现了“知识化”的显著特征。艺术家将儿童形象戏剧化,使其具有象征意义。比如唐志刚的《中国童话》,用那些超龄的“儿童形象”为他的油画艺术找到了当代的语言,表现了隐藏在艺术家内心的执着、强烈、极端的批判冲动。
“艳俗艺术”是市场经济下消费文化的产物。艺术家对“女性”的表达只是一个假象。冯的油画作品是“艳俗艺术”最具风格化的代表。他的《美丽》系列充满了流行时尚的消费文化理念。这样,艺术家对当代文化生活进行反思,暗示画面背后有一种永无止境的性别与物欲的双重狂欢,从而凸显当代社会各种浮华喧嚣的表象。
这种“知识化”现象也体现在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中。画中人物没有个性,表情平淡,正式中山装,画家营造的私人状态尤其能打动人。张晓刚说,他表达的“亲密”和“隐私”是非常私人的。艺术家从个人隐私的角度解构社会最小单位,是前所未有的。画家在表达当代艺术理念的同时,也在这种“智化”的游戏中体现出发自内心的睿智表达。
这些艺术形式指出了当代中国油画“知识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无论是“嬉皮笑脸的秃子”,还是老得发呆的“孩子”形象,还是华而不实的“女人”形象。用画家刘晓东的话说:“现实本身就是一种方式,我们从新的组合变成了另一种方式。”中国当代油画中“知识化”现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无疑对突破中国油画传统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给了客观对象更多的想象空,并通过有意识的批判使其获得了价值再生。但也要警惕其无限膨胀的负面因素,使其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工具。
王(作者: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标题:[陇文化]光明日报:“解智化”当代油画在说什么?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