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在城市中徬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陇文化]在城市中徬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1-19 11:56:02 阅读:

本篇文章2836字,读完约7分钟

在近年来研究取向的影响下,当我们提到明末社会时,我们立即想到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思想的多元化和解放。然而,话题一转到18世纪,我们的焦点就集中在皇帝的专制统治、学术思想的闭塞和文化道德的保守压迫上。明清文化似乎有明显的断层。在《18世纪中国社会的情欲与身体——伦理世界之外的狂欢》一文中,我从下层文化的角度,证明了18世纪的文化并没有我们一般想象的那么冷酷、严格。在另一篇关于袁枚的文章中,我进一步指出,即使在文人阶层,18世纪的面貌也与我们从文字狱和甘家丽研究中得到的印象大相径庭。

[陇文化]在城市中徬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袁枚独特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18世纪社会的新视角。当然,我们很容易假设袁枚的颓废放纵只是偶尔的例外,缺乏更广阔的文化史或思想史。但在对更多士大夫的生活史做更深入的分析之前,这种假设,就像我们过分强调甘家丽的社会影响力一样,缺乏坚实的基础。它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18世纪的中国社会。

本文旨在通过个案研究,进一步积累我们对18世纪士大夫的认识。关注扬州、郑燮的原因有几个:一是盐商的聚集带来了经济生活的繁荣。据研究,在明朝万历年间,数百名盐商创造了扬州“富庶世界”的辉煌;清康、雍年间,扬州经济经过哄抢、混乱之后又稳步增长。康熙和甘龙多次南巡扬州,给扬州的风貌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袁枚在回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扬州的历史时提到,四十年前他曾前往城西北的平山会馆,水路狭窄,“旁亭子少”。然而,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南巡之后,风景、树木和园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陇文化]在城市中徬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水是10%折回到深处,山是水平倾斜的,树是燃烧的,如果头发,等等。,和桃李店有纠纷。当花园倒下时,它会缩放并抢柱,但它会多云和开放。去死!它的壮观是古和鲁画不出来的。班级和杨灿没分配。

其次,盐商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扬州城的面貌,也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从戏曲、园林、旋律、饮食到绘画、出版、经学,反映了18世纪中国社会的复杂特征。对于以经学和礼法研究著称的扬州来说,多元特征同时存在,尤其足以说明从干家考证或礼法研究的复兴中总结18世纪文化特征的不足。

再次,郑板桥的多重身份(儒生/学者/艺术家/官员)和其人生历程(儒教/佛教、田园/官员、城市/乡村、学名/叛教、对商品经济的依赖和批判)中的种种矛盾和纠葛,就像繁荣时期的扬州一样,为重新审视18世纪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生活概述

郑燮,板桥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于扬州兴化县一书香门第。我的曾祖父是学生,我的祖父是儒家官员,我的父亲是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以教书育人为生。第三代儒生的背景足以说明郑板桥是纯粹出身,但并不能保证他衣食无忧。其实贫穷可以说是板桥前半生最难忘的经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板桥的父亲李安公去世。30岁的郑板桥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在一组回忆他一生的诗中反复提到他的贫穷和贫穷:“郑声根本没有营地,他学不会书和剑。.....父亲的遗书今年卖了,剩下的几卷看不到了。荒凉的时候不发工资,在门前被扒去讨债。”而扬州画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却沦落到绝对工资,被迫还债的地步,让人唏嘘不已。

[陇文化]在城市中徬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虽然他读书失败,沦落到卖父亲遗书的地步,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郑板桥,只能以父亲为榜样,以教书为生。在乡村学校教书也许能帮助穷人,但永远满足不了他的野心。到目前为止的挫折也让出身于儒家家庭的郑燮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更多的疑惑:“几年下来,他已经定居江湖,他求的是十物九物。我在餐厅里尖叫,一个人问真正的屠杀。”板桥浓缩的佛性色彩和他的狂放个性,显然和他前半生的穷困潦倒有着直接的关系。

[陇文化]在城市中徬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雍正元年(1723年),板桥不合时宜地在扬州展开了十年卖画生涯。此时的扬州,虽然还没有达到袁枚所描述的水平,但已经是江南一个重要的大商人聚集地。而对于名气尚未达到的穷秀才郑燮来说,城市生活的繁华反映了他自身处境的苍凉。透过他冰冷的眼神,我们总会感受到繁华场景中落寞文人的悲凉。

雍正十年(1732年),40岁的举人郑谢考,在漫长而正规的求学与仕进道路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四年后,通过宫廷考试,生活豁然开朗。为了庆祝他的入学考试,他特地画了一幅黄秋葵石,并写了一首诗:“牡丹富贵叫花王,牡丹与丞相项和好;我也叫钟馗中进士,与丹桂状元。”相比扬州卖画时不合时宜的竹柏,板桥用俗牡丹来形容成名时的喜悦,让人看到的除了落寞与狂野之外,还有他正统与世俗的儒生面孔。

[陇文化]在城市中徬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高中进士后,郑板桥没有立即得到官职,不得不返回扬州。但此时的他,已经不是一个没有名字的穷画家,而是一脉成为扬州上层士绅圈的一员。从语料库中尹、、陆、等人的诗歌来看,不难推测他在当时扬州文化界的地位。

经过六七年的等待,板桥终于得到了官位。1742年至1753年,先后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任县令,最后因赈济灾民问题被撤职。板桥官员虽然清官勤政,有了名声,但还是积累了一定的财产,大大改善了尴尬的经济局面。1753年退休后,直到1765年去世,他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在扬州卖画谋生。

在儒释道之际

扬州学派作为干家考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直到18世纪下半叶才趋于成熟,但在郑燮的下半叶,扬州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开始逐渐崭露头角。任(1738-1789),著名的研究礼仪的学者,早在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后)就受到戴震的称赞。王中(1744-1794)和王念孙(1744-1832)是郑燮生前著名的儒生。

也许是因为郑燮在世,所以扬州的经学尚未成为流行趋势,或者是因为他的气质与经学不兼容,所以我们闻不到郑板桥儒生或东主的气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以野性著称的郑板桥已经摆脱了儒家价值观的束缚?。事实上,从他的出身、教育、官职到他的生活,他都充满了典型的士大夫色彩。这显然与他给后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文人画家形象大相径庭。

郑板桥的儒生身份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最重要的是重视儒家经典。1728年,在他获得中奖之前,他曾在兴化天宁寺学习,并移交了一本《论语》、《孟子》、《大学》和《钟勇》。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进士前一年,他在给弟弟的信中特别强调传统经典文献在生活中的效用,其中儒家经典占据主要地位:“小弟读书,四书之上有六经,六经之下有左、史、庄、骚、贾、董、策、诸葛文章、韩、杜诗。只有这些书不能读一辈子,也不能用一辈子。”

[陇文化]在城市中徬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这种对儒家经世致用价值观的认同,在中年进入仕途后,通过实际行动得到了发挥。这时候文人艺人的作用似乎微不足道。乾隆十三、四年,郑板桥任潍县官时,第二次发表诗文。在序言中,他对自己作为诗人和作家的角色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态度:

古人带着文章走向世界,我们做的却是浪漫,浪漫。每次都是佩服色,困穷,害老大。虽然我剥了皮,搜索精华和骨髓,但是三百篇的目的是什么?屡次欲火焚身,这辈子唱歌,不忍弃之。

“不忍弃之”的说辞,当然说明板桥并没有否定他的文人角色。然而,传统儒生的“师夷长技”、“国计民生”的价值观在他的思想中显然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对儒家价值观的认可

标题:[陇文化]在城市中徬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