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0-12 12:04:01 阅读:

本篇文章8398字,读完约21分钟

早在五四运动前几年,中国知识界就出现了一种启蒙思想。这场运动是在一战时期内忧外患和中国新阶级力量增强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未能改变鸦片战争以来逐渐形成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窃取国家政权,对内独裁,合谋复辟帝制;它迎合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不断背叛国家主权,签订屈辱和羞辱国家的条约。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长期继续革命活动,但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下遭受挫折。国内政局极其混乱,连“中华民国”的招牌都岌岌可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活跃,资产阶级力量显著增强,无产阶级壮大,自发罢工继续发生。中国不同阶级力量的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变化。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封建军阀日益违心,帝国主义者趁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内忧外患,旧文化旧思想严重阻碍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所以他们叫嚣新的思想启蒙,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启蒙运动后来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条件下,转化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为适应启蒙运动的要求而诞生,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当时袁世凯正在演君主的丑剧,鼓吹尊孔读经,用孔子的学说作为麻醉民众、支持君主的工具。《新青年》从一开始就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大旗。第一期发表的《光荣属于青年》一文,为青年人提出了六个希望:“独立而不是奴隶”、“进步而不是保守”、“进取而不是退休”、“世界而不是闭关锁国”、“实用而不是想象”、“科学而不是想象”。这些命题虽然不够明确,但其实包含了后来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要求,是呼吁意识形态创新的宣言。该刊物的主编陈独秀在当时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先后发表《今日教育方针》、《我的爱国主义》,抨击专制主义和封建道德,宣传民主政治和“人格独立”。袁世凯宣告皇帝破产的阴谋破灭后,取而代之的军阀继续推行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反动政策。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旧派人物大肆宣扬儒学,甚至主张被奉为“国教”,列入“宪法”。这种逆流思想是启蒙思想的严重障碍,于是《新青年》在一段时间内猛烈抨击孔子学说,掀起了后来被称为“打倒孔家店”的浪潮。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与君主政体密不可分,三纲五常违反平等人权主义,孔子学说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把儒家指定为“国教”是违背思想宗教自由原则的,主张输入西方的平等人权主义而不是孔子的学说,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民主而不是封建主义。武玉发表了《作为权威主义基础的家庭制度》和《儒家主张阶级制度的危害》(注: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6期第3卷第4期。)等文章,批判“孝为百行之本”的旧伦理观,认为封建家庭制度是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当时同样是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李大钊也加入了斗争,在《甲寅日报》上发表了《孔子与宪法》、《自然伦理》和《孔子》等文章,反对将儒家思想纳入宪法,指出孔子的学说是“历代专制帝王的守护者”和“专制政治的灵魂”,把反对尊孔扩大到批判整个封建伦理,表明道德必须与时俱进。虽然理论上有一些不准确之处,但这些抨击封建礼教、批判孔子学说的文章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对长期以来被视为封建制度思想支柱的旧礼教进行了打击,反映了新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反对旧封建礼教的决心和勇气。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反对旧的思想道德,提倡新的思想道德,是《新青年》启蒙工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理论、“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观点贯穿了许多关于青年、妇女、生活、教育、婚姻、家庭、贞操等问题的文章和信件。作为反对旧道德的思想武器,它帮助许多人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与封建迷信相对立的现代科学思想,也是期刊的重要宣传内容。《新青年》针对凌雪从智鼓吹的迷信,发表了许多文章予以驳斥,并把反对迷信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时,包括《新青年》编辑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缺乏分析和批判西方理论的能力。他们分不清资产阶级兴衰时期的不同思潮,也分不清各种理论中的积极和消极成分,采取折中甚至完全积极的态度。卢梭的民事契约论、米埃尔的自由论、叔本华的自我意志论、尼采的超人论、柏格森的创造性进化论以及其他许多西方资产阶级理论都在杂志的显著位置被介绍。“民主”和“科学”内容的宣传和介绍,反映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求实的可贵热情,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参与反封建斗争。这些文章中所包含的高估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贬低民族文化的错误观点,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新青年》既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又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倡导文学改革运动,并发表过《论文学的改良》、《论文学革命》等文章。这些文章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

1918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以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进展,从原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到逐渐占上风的无产阶级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17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创造了地球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俄国革命后不久,1918年至1919年,欧洲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芬兰、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相继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对各国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人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思考民族的出路。他们的注意力开始从资本主义的西方转移到社会主义的苏维埃俄罗斯。虽然军阀政府和各国反动派对苏维埃政权实行新闻封锁,多方造谣诽谤,但一些革命知识分子仍然透过层层迷雾看到世界革命高涨的新形势,试图接受和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李大钊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1918年7月,他在季刊《阎志》上发表了《法俄革命比较观》,指出十月革命不同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值得“热切等待”的“基于社会主义的革命”。同年11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普通人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正确地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关系,热烈赞扬了十月革命,并坚信“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红旗飘飘的世界”,指出中国人民要沿着十月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这些论文表明,中国的先进分子已经开始得出“走俄国道路”的结论(注:《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08页。)正确的结论。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良好开端,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十月革命也极大地鼓舞了许多知识分子,振奋了一部分长期在黑暗中摸索前进、丧失理智的人,使一部分正在进行反封建斗争的人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更加勇敢地进行斗争。孙中山由此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在1918年初致电列宁,“表示极大的敬意”,“希望中俄革命党团结合作”。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也从俄国革命刀火的衰落中看到了一片稀薄的天空,这是新世纪的曙光(注:《热风·吴声》)。《新青年》编辑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上海迁到北京的(注:袁世凯失败后,蔡元培于1916年冬回国,被任命为北大校长,陈独秀受聘为该校文科学长。于是,《新青年》编辑部搬到了北京。五四运动后被军阀政府镇压,后迁回上海。)1918年也扩大了。李大钊、鲁迅、钱、刘半农、沈、高、胡适等人先后参与了编辑工作。以《新青年》为核心,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文化统一战线,包括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团结了许多知识分子一起反对封建文化。这时,文学革命有了新的发展。从第四卷第五期(1918年5月)开始,《新青年》完全转向白话文,白话诗增多,出现了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完全反封建的、充满民族觉醒要求的新文学作品。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没有获得任何利益;随着段政府加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依赖,签订反苏军事协定,日本侵略势力深入中国。中国人民反日反台爱国浪潮不断高涨。新文化运动的势头也在增长。李大钊、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直接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发表大量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杂文,抨击军阀政府,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在政治风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显示了文化大革命从注重思想启蒙到直接密切配合政治斗争的基本走向。社会主义宣传也是《每周评论》的重要内容。李大钊撰写的社论《新时代》分析了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形势,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要向这场革命的曙光前进。16日,《共产党宣言》的一部分被翻译了。由李大钊和蔡元培支持的《国民》和《新潮》两个杂志也是在1919年1月创办的。学生救国会官方刊物《国民》的成员,虽然思想倾向不一致,但宣传内容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爱国主义相当鲜明。《新潮》是北京大学部分师生办的综合性刊物。它团结了一批新文化作者和翻译家,发表了许多反对封建礼教、赞成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论文和新文学作品。但也突出宣传了资产阶级“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国民性》、《新浪潮》出版后不久,由研究部门掌握的《晨报》第七版(副刊),在李大钊等人的推动下,成为宣传新文化的著名副刊之一。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年轻学生,在这些出版物的影响下,越来越意识到爱国主义和民主。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受到了旧派人物的诅咒和抵制。1919年初,北大谣言四起,对《新青年》进行各种可能的诽谤和威胁。3月,刘、、黄侃等人创办《民族遗产》月刊,以所谓“中国固有之学”为宗旨,反对新文化。后来自称“在我最后的岁月里努力为自己辩护”的林纾,写了《茶河清泰史书》、《古代白话文的消长论》,抨击新派人物“盖孔孟,铲伦理”,嘲讽白话文。他还在《上海新少》上发表中国古典小说《京生》、《孟瑶》,含沙射影地诽谤新文学的倡导者,希望有一个伟大的丈夫出来镇压新文化运动。对此,新文化阵营坚决反击。《新青年》第6卷第1期发表了《地方犯罪的辩护》。针对各种谣言,猛烈攻击老人物,正式提出“拥护两位先生,拥护民主,拥护科学”的口号,说“如果你们拥护这两位先生,政府的一切压迫,社会的攻击,都是笑骂,都是斩首和流血,你们是不会拒绝的。”这份答辩声明其实是对五四运动前《新青年》所有主张的简要总结,也标志着刊物的反封建性和彻底性得到加强。李大钊的文章《新旧思潮的激烈较量》揭示了林纾及其随从假借军阀势力进行武装镇压的阴谋;以俄国革命为例,他解释说“真正觉醒的青年不怕你伟大丈夫的毁灭”,并表达了他反抗旧势力的坚强决心和非凡勇气。《每周评论》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新旧思潮的舆论》的专页,转载了当时许多报纸杂志支持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蔡元培在回复林纾指责新文化运动的公开信时宣称,“要遵循‘思想自由’的原则,要采取包容主义”。这种“兼容并蓄主义”虽然属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范畴,但在军阀政府言论封锁的情况下,有利于新思潮的传播。鲁迅以一系列杂文讽刺、抨击旧派。在五四运动前夕新旧思潮的激烈较量中,新文化统一战线充分显示了它的积极作用。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1919年5月和4月,以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收回山东主权的正义要求为直接导火索,一场史无前例的爱国示威运动“きだよ 0”在京爆发。6月3日后,上海工人大罢工,工商圈免费。爱国浪潮迅速蔓延到全国,形成全国性的革命风暴。在巴黎法国留学的华侨工人和留学生也做出了坚决的回应。军阀政府害怕群众的力量,被迫释放示威时被捕的学生,清除了三名叛徒,不敢签署巴黎和会。这就是震惊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突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对于辛亥革命前所未有的姿态,即彻底地、毫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注:《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59页和第660页)。从此,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揭开了。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声势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以各种实际行动参加或支持新文化运动,新的社团和报纸风起云涌。早在1918年,组织“新民学会”、团结湖南革命知识分子反军阀的毛泽东同志,就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创办了《湘江评论》,发表了《人民大联盟》等文章,宣传依靠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思想,宣传十月革命的道路;这本刊物虽然只出了五期就被军阀查封,但在湖南和长江流域各地产生了相当大的革命影响。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倡导成立北京青年中国学会,并出版《青年中国》月刊,旨在“用科学精神为社会活动创造‘青年中国’”。先后在南京、成都、日本东京设立分支机构,出版《星期日》、《青年世界》等分支刊物。社会成员是马克思主义倡导者、无政府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刊物上宣扬的观点非常不一致;然而,该研究所团结了许多知识分子,并做了许多有益于新文化和文学传播的工作。在上海,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指导和支持的《每周评论》刊物和《民国日报》副刊也在五四高潮中出现。《每周评论》以介绍世界和中国的劳工运动而闻名,客观上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但也传播了大量反社会主义的言论。“自觉”宣传彻底的民主革命思想,反对旧道德、旧文学,在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宣传马克思主义。此外,在天津创办的“启蒙社”、回在武昌创办的“立群书屋”等团体,以及《新生活周刊》、《曙光月刊》、《新社会》等刊物,都团结和影响了许多热情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其中“启蒙社”仍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与北洋军阀作战,据统计,五四运动后一年新办报刊多达400种。尽管他们的思想立场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带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这恰恰说明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在群众中极其广泛,也说明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日益结合。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后,民主和科学仍然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帜,同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也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引进在五四以后占据了最突出的位置。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新青年》等刊物积极宣传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在李大钊的主持下,《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发表了大量评论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发表了自己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随后在《新浪潮》、《新青年》发表了《物质的变化与道德的变化》、《用经济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原因》等文章,对进步知识分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李大钊的倡议下,1992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新青年》本身的思想倾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7卷第1期(1919年12月)发表了反对“军国主义”和“李晶主义”的宣言,希望消除“虚伪、保守主义”、“阶级、传统”和“少数快乐现象”,表现出朦胧的社会主义倾向。1992年后,随着陈独秀思想的转变(当然,陈独秀在转变后并不是真正的好马克思主义者),《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正式刊物。当时军阀政府污蔑马克思主义“过激”,屡禁不止。然而,它没有吓跑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也不能遏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除了《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和《民国日报》、《觉醒》的副刊之外,许多出版物,如《早报副刊》、《黎明月刊》、《新社会》都宣传过社会主义。此后,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社会主义宣传深入开展。上海的共产党人创办了《共产主义月刊》,介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党宣言》和《空科学发展思想中的社会主义》一书的完整译本已经在中国出版。一些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开始组织到上海、长辛店、汉口、长沙等工人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从事社会主义的大众宣传,促进了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做准备。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然而,五四时期流传的社会哲学思潮极其复杂。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同时,Saint-Simon's/きだよ/thought社会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和一些打着社会主义幌子的反动社会理论蜂拥而至。年轻的中国人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主张逃到深山老林去建设新社会,然后“拯救”旧社会,带有强烈的空社会主义愿望。以空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为基础的日本学者木沙浩二倡导的“新村主义”被一些中国学者吹嘘为救国之道,许多报纸和杂志争相介绍。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一些知识分子逃避阶级斗争、抗拒与人民融合的一个障碍。五四运动初期,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相当盛行。北京、上海等地也有很多出版物宣传这一理念。克鲁泡特金的作品被一些年轻人奉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倡导者在许多场合与无政府主义倡导者争论。英国学者罗素来华讲学,带来了基尔特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相对立。事实上,这种资本主义理论是在社会主义的幌子下提倡的。张、主编的《解放与改革》、梁启超、李石岑主编的《民多》等刊物大卖,甚至还出版了《罗素》月刊,传播一些资产阶级反动的政治、哲学观点。五四运动前广为人知的达尔文理论和尼采思想,至今仍被许多知识分子当作反对封建旧物的武器,但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和负面影响。五四时期,随着美国学者杜威来华讲学,胡适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热情宣扬“科学”外衣下的实用主义。许多出版物出版了特刊,并广泛印刷了他的演讲。虽然这些各种各样的理论对急于追求新思潮一时无法认同的知识分子有吸引力,在新文学作家中有一定影响,但也不断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和坚决攻击。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由于中国许多知识分子都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亲身经历,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胜利的明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革命现实的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战胜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五四运动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新文化运动最终发展成为一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运动。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从1919年到1921年,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三次重要的争论,这清楚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主导作用。1919年6月,胡适利用军阀政府逮捕革命知识分子的机会,编辑《每周评论》,取消刊物的反帝反封建政治内容,并以专题发表杜威的讲话,发表《多研究问题,少谈马克思主义》,抨击和诋毁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主张研究一些琐碎的具体问题,放弃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驳斥了胡适的改良主义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变革和革命转变。胡适发表了《三期与主义》、《四期与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继续鼓吹“一点一滴进化”的改良主义。李大钊等许多马克思主义倡导者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强烈批判实用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反动本质。这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新文化运动中革命派与改良派、马克思主义者与实用主义者分化的开始。然后,马克思主义者和研究部门的政客们就基尔特的社会主义展开了辩论,无政府主义者就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展开了辩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成熟,在思想战线上缺乏阶级斗争的经验。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批判不够彻底,有些错误难免夹杂;但在这些争论中,马克思主义者明确了阶级斗争理论,明确回答了是否要有社会主义、是否要有政党、是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无政府主义政党等根本问题,帮助很多人分清了革命与改革、科学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共产党的建立扫除了许多思想障碍。这些争论,尤其是“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也推动了一些新文学作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接触和思考,引起了他们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警惕和抵制。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文学革命不断推进。白话文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在文化领域的正宗地位。文学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和文学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新文学作家,以文学创作为武器,对阻碍人民进步的封建制度和旧东西发动了英勇的攻击。文学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新思潮的传播,并导致许多知识分子加入爱国运动和文化革命。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从五四运动前夕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中国知识分子和群众日益觉醒的过程,是反封建文化革命与反帝反封建政治革命日益结合的过程,是中国先进分子从向西方寻求真理转向“走俄国道路”的过程,是外国思潮同时在中国蔓延并导致思想界开始分化的过程,是文学革命兴起和发展的过程。总之,这是新文化运动以整个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巨大转变过程。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们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历史性的评价:“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大革命,是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大革命。当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文化大革命的两面旗帜做出了巨大贡献。”

标题:[陇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