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流派的产生

[陇文化]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流派的产生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0-12 11:56:01 阅读:

1921年后,新文学运动进一步发展。新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都出现了文学期刊。新文学脱离了一般的革新运动,形成了独立的团队,孕育了不同的流派。创作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五四启蒙时期开启的文学革命之花结出了更多的果实。

倡导期没有专门的文学社团。高举“文学革命”旗帜的《新青年》,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动向》和《中国青年》,都是综合性出版物。1921年开始出现新的文学社团和纯文学期刊。今年1月,由郑振铎、、叶、许地山、、耿纪之、、周作人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在京正式成立。他们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沈雁冰的创新编辑(自1931年12月12日第12卷第1期起)为自己的期刊(截至1931年12月第22卷第12期,共132期),陆续编辑了《文学巡刊》(上海文学巡刊1921年出至1929年第5期第9卷),从第81期起更名为《文学》,每周一次。从172期起更名为《文学周刊》,与《时事新闻》分开发行。1923年至1925年,《北京文学巡刊》共82期,《诗歌月刊》(1922-1923年)共7期,出版图书近百种。随着会员制的发展,除了北京和上海,他们还在广州、宁波、郑州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也有本地出版物。1921年7月,随着文学研究会的成立,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程、郑、张资平等留日学者组成了创造社。他们首先在中国(上海)出版了一系列书籍,次年起,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1922年5月至1924年2月,共6期)、《创造周刊》(1923年5月至1924年5月,共52期)、《创造日》(附《中国新报》,1923年7月至11月,共100期),出版物10余种,其中增刊38期,《创造月刊》(1926-1929年,共18期)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最早的两个新文学社团,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已经发展到形成独立团队的阶段。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各地出现了更多的文学艺术协会和出版物。根据星海编纂的资料,1921年至1923年,有40多个不同规模的文学社团,52种文学刊物。到1925年,根据茅盾的统计,“文学社团和刊物不少于一百家”(注:《中国新文学一集概论》)。几乎遍布各大城市。其中有欧阳自谦、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的上海流行剧社(出版《戏剧月刊》)、胡善元等作曲的《米沙社》(出版《米沙月刊》和《创作集》)、田汉等经营的《南国社》(出版《南国半月刊》)、活跃于京沪两地疯狂社的高长虹等(杭州有冯雪峰、潘默华、应秀仁、王敬之等于1922年组建的湖滨诗会(出版《湖滨》等诗,出版《知那二月》);在长沙,有李清雅组织的湖广文学学会(出版《湖广》双月刊);在武昌,有一个由刘大姐组成,郁达夫支持的译林社(出版《译林》旬刊);在天津,有赵、、焦菊音等绿波社组织(先后出版《诗》、《绿波》、《小说》);在北京,有一个由鲁迅、孙伏园、钱、、周作人等组成的丝绸协会。(其中出版以文学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丝绸周刊》)。由杨辉、陈、陈相和、冯至等组织的以浅草社为前身的社(继《浅草社》季刊、民国日报文艺刊后,出版周刊、半月刊,并发行丛书),由魏素媛、李、台静农等组织的以鲁迅为主持的未名社(。并出版了《未名丛书》、《乌克兰丛书》、《未名新编》)、心悦学会主办的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陈垣等。(成立后前两年没有专门的文学刊物,会员以《现代评论》和《晨报副刊》为活跃阵地。1926年,他们借了《晨报副刊》。这些众多文学社团的成员大多是年轻的学生和工作人员。除了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部分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些已经开始接受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他们活跃了很久,很多组织和出版物一产生就消失了。他们的思想倾向甚至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他们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茅盾后来所说:“这几年乱七八糟的群体活动和小刊物的出版,就像尼罗河的洪水,随之而来的是一大群有前途的青年作家,他们在疯狂的文学活动的洪水中练就了一手好本领。他们的出现使得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期突然生动起来!”(注:《中国新文学一集概论》。(

[陇文化]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流派的产生

1921年至1925年,新文学社团和出版物在年轻知识分子中如此具有竞争力和受欢迎,这是我国文化界的一个突出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有关。由于帝国主义,特别是美、英、日在欧战后再次加紧侵略,支持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中国在五四运动后连续几年屡次陷入混战的局面。皖系、支系、丰系和南方一些军阀之间发生过战争。民族工业发展乏力,农村经济衰退,人民群众陷入困境。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从事工农群众运动,并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全心全意致力于革命力量的积累和准备。所以在五卅斗争爆发之前,并没有出现轰轰烈烈的大规模革命高潮。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沉闷的政治氛围,许多经历过五四冲击、满怀希望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深感失望和悲哀。他们一时找不到正确的奋斗方向,却渴望倾诉内心的苦闷,通过适当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新文学作为整个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五四运动前夕以来,对知识青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他们容易选择文学的风格,走上从事文学活动的道路。其次,就文学运动本身而言,五四以来的客观任务发生了变化,即从最初强调对旧文学的破坏到新文学的建设,从最初的理论倡导到创作的发展。这一新任务显然超出了倡导文学革命时期几家原创综合性组织和期刊的能力,需要广泛的群众和较强的专业性。大量专门的文学组织和期刊的出现正好符合历史的要求。

[陇文化]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流派的产生

在上述众多不同倾向的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不仅成立较早,而且成员众多,影响较大。他们也是学校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彼此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恰逢“星期六派”小说在城市盛行。所以在反对旧的封建文学的同时,着重反对庸俗倾向的游戏文学。它的宣言宣称:“文学和艺术被视为快乐游戏或沮丧消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在生活中很重要的工作。”可以说,从有益于“生活”出发,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达和讨论一些关于生活的普遍问题”(注:参考茅盾《中国新文学系列小说一集导论》),这是文学研究会成员共有的基本态度。他们肯定文学是“生活的镜子”(注:《文学研究系列的起源》,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启蒙》,1921年5月25日),而不承认“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艺术”即美国主义脱离生活(注:郎损失():《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权力》,《小说月报》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现实生活问题为基础的,出现了许多所谓的“问题小说”。至于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委员们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委员抽象地强调文学的“美”和“真”。即崇尚“血泪文学”(注:棣(郑振铎):《血泪文学》,《文学巡刊》第6期,1921年6月30日。)郑振铎在反对封建“以文阐明易道教”的同时,也有“作者无为,读者无为而读”(注:《新文学观的建构》,《文学巡刊》1922年5月11日第37期。)。然而,当时以撰写批评论文为主要任务的沈雁冰,却明确提出了一个进步的文学命题:“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正的文学”;“在一个被迫害的国家”,作家要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新旧两代人的思想冲突(注:郎禅:《社会背景与创作》,《小说月报》第12卷第7期,1921年7月)。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后来一些成员接受了在五卅革命的推动下建立无产阶级文艺的思想。在创作方法上,《新青年》之后,文学研究会进一步揭开了现实主义的大旗,强调“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最注重材料上的精确和严肃,描写必须忠实;比如佘山至少要去一次,不能什么都不针对(注:沈雁冰:《文学是什么》,引自《中国新文学系列·文学论争》)。但由于受到欧洲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无法区分,其理论也夹杂着自然主义,自然主义被提倡作为现实主义的最新发展(如《文学与生活》、《自然主义》、《中国现代小说》等)。)。为了推动新文学的创作,文学研究会非常重视外国文学的研究和介绍;而这种介绍也和他们整个文学主张是一致的。沈雁冰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和努力》说:“引进西方文学的目的是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另一半是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这应该是更受关注的目的。.....英国的唯美派奥斯卡·王尔德有“艺术是最高实体,生活只是装饰”的思想,与现代精神相悖。如果不加选择地引进这类工程,实在不经济...所以介绍时的选择是首先要注意的。“文学研究会本着这种精神,重点翻译来自俄罗斯(和苏俄)、法国、北欧和东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并介绍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莫泊桑、罗曼·罗兰、易卜生、显克微之等的作品。(同时从“为人生”的一般思想出发,也介绍了阿智随夫和安泰列夫的不满。《小说月报》出版了《俄罗斯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受损民族文学》专刊,还分别出版了《泰戈尔》、《拜伦》、《安徒生》等专刊。该刊早就在第12卷第1期的《改革宣言》中指出:“我的同事们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在今天的实践中仍然需要引入;同时,非现实的文献也最多输入,为下一步做准备。“可以看出,外国文学的引进是沿着这个方向进行的。

[陇文化]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流派的产生

实际上被称为“新生力量的出现”,创造社从一开始就表达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在艺术是“为生活”还是“为艺术”的争论中,他们不像文学研究会那样站在生活派一边。程在《新文学的使命》一文中认为:“这种争论不是必然的。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内在要求作为一切文学创作的动力,那么艺术和生活都不能干扰我们,我们的创作也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郭沫若在《创造季刊》第1卷第2期《编辑的谈话》中也说:“我们的主义和思想不一样,我们不必坚持同样的东西。我们的共同点是按照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可见,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其“内在要求”是早期创造社文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们试图统一“生活”与“艺术”矛盾的主要依据。在这方面,他们崇拜“天才”,重视“上帝意志”,强调文学的“完整”和“美”,宣扬艺术的“无目的”论,这自然表明他们受到了“艺术第一”思潮的影响(作为封建“文学载道”观念的对立面,这种思潮最初在文艺青年中流行,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进步意义)。另一方面,毕竟现实生活中没有他们的象牙塔。他们在提出“文学本身的使命”之前,仍然十分强调文学“为时代的使命”,主张旧社会“义无反顾地猛烈开火”(注:程::《新文学的使命》,《创造周刊》1923年5月第2期),“在文学中迸发无产阶级精神,过赤裸裸的生活”(注:郭他们认为“文学是时代的良心,作家应该是良心的战士”,而所谓“内心的诉求”实际上是时代的勇士的诉求。这些理论自然是模棱两可、充满矛盾的,但也恰恰表现了当时一些有革命要求的小资产阶级文艺青年的特点,只是他们的思想难免朦胧。创造社作家正是从强调“内在要求”和尊重自我出发,形成了自己的浪漫主义倾向。创造社成员郑说:“创造社的作家们倾向于浪漫主义和这种系统的思想,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一,他们长期生活在外国,能看清外国(资本主义)的缺点和中国(次殖民)的痛苦;他们感到双重的失望和双重的痛苦,对现在的社会感到厌倦和厌恶。然而,国内外对他们的沉重压迫只是加强了他们的抵抗。二是因为长期在国外生活,经常对祖国有一种乡愁病;回家后的失望让他们觉得空很空虚。回国前,他们悲伤而怀旧;回家后,他们变得又气又气;就是这个原因。第三,因为长期生活在国外,当时国外流行的观念自然会影响他们。哲学上,理性主义的破产;在文学上,自然主义的失败也使他们走上了反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的道路。”(注:《中国新文学小说三大系列概论》。在外国作家和哲学家中,创造社成员热爱歌德、海涅、拜伦、雪莱、济慈、惠特曼、雨果、罗曼罗兰、泰戈尔、王尔德,甚至还有斯宾诺莎、尼采、柏格森;他们专注于翻译和介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也引进了一些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的杂质。他们在反对自然主义时也使用了“庸俗现实主义”的口号,并在具体的讨论中贬低了现实主义的意义。——这些也都与他们强调自我、尊重主观思想的倾向有关。创造社成立前后,与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与翻译、文学批评等问题上存在争议,除门户之见外,也反映了两者文学思想和倾向的差异。但是,这两个群体反对封建复古派和鸳鸯蝴蝶派。他们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反对当时文艺领域的反动倾向。随着革命现实的发展,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至此,文学研究会的一些成员也和他们达成了同样的目标。

[陇文化]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流派的产生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以外的一些重要组织也有自己的特点和贡献。就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与文学研究会有相似倾向的丝绸协会和无名协会,而南国、米沙和沈重的协会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创作协会的影响。

语丝社是由一些与《晨报副刊》关系密切的进步知识分子单独组织的团体。虽然没有独立的文学主张,但它开展的许多文学活动对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语丝》周刊,杂文杂文众多,从事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形成了风格泼辣幽默的《语丝体》,对以后的散文产生了影响。除了一些鼓吹个人利益的小品,语丝的总体倾向是健康的。在与封建势力和买办文人的斗争中,以鲁迅为首的语言俱乐部成员发挥了强大的战斗作用,表现出了刊物所宣称的“抵制一切武断和卑鄙”的精神。在介绍外国民间文学和讽刺幽默文学方面,语丝也做了一些实际工作。无名俱乐部的积极分子大多是年轻人。它的刊物《莽原》(后来的《无名》)以“用心灵说话,忠于现在,展望未来”为主题(注:鲁迅为《莽原》周刊刊登的启事,见北京《北京日报》1925年4月21日的广告栏),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似乎比《语丝》更胜一筹,这也与青年学生运动密切相关(女师大事件和“318”斗争更多地反映在刊物上);他还出版了许多反映下层阶级生活的作品。未名社特别重视十月革命后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引进,由于翻译了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而产生了不良影响,但在引进外国进步文学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获得战胜恶势力的精神力量,曼原还专门介绍了罗曼罗兰,还宣传了尼采的超人思想。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是闷的。-打开窗户!放入免费的空汽油!快来呼吸英雄的气息!”他们在激烈的战斗中深感孤独和沮丧,渴望“聚集一些英雄的朋友”在身边,互相鼓励,不断前进。其中,高长虹等小资产阶级癫狂的年轻人深受尼采反动思想的影响,吹嘘自己是“顽固的人”、“世界上最孤立的人”,紧张地怀疑和不满每个人,对每个人“宣战”。从《莽原》分手后,他们又分头发表《狂乱》,回头攻击鲁迅。正是这种极端个人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使得后来的一些人走向了堕落。

[陇文化]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流派的产生

在一些接近创造社会倾向的社会,情况也很不一致。米沙协会主要接受了“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流行观点。他们宣称“我们是艺术之神”,并从《米沙》第二期起,在扉页上标明了“没有目的,没有艺术观点,没有讨论,没有批评,只有发表灵感创造的文艺作品”的宗旨,具有明显的逃避现实的倾向。浅草-沈重社会更吸引人的是创意社会对现实的强烈反抗和真诚直白的自我表达。起初,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的影响。浅草刚出版的时候,社论评论里就说,为了避免争议,“决心取消批评专栏”,“希望文艺上的各种主义像蘑菇一样发芽。”后来,除了介绍罗曼·罗兰和霍德曼,沈重还对王尔德、尼采和美国神秘主义作家爱伦·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而,苦难的社会现实和成员们自己采取的脚踏实地的态度促进了沈重社会的健康发展。《沈重》创刊于1925年10月,终于1934年2月出版(注:沈重学会1925年10月创办《沈重周报》,1926年2月停刊,共十期;1926年8月,半月刊《沈重》出版,第十二期于1927年1月停刊;同年7月出版了一期特刊;1932年10月,第十三期继续出版,1934年2月,第三十四期停刊。在近十年的间断性时期,以朴实悲凉的创作和对外国文学的实际引进,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由此获得了鲁迅(注:“中国新文学部”)所给予的“中国最坚韧、最正直、最长久的奋斗群体”的赞誉。

[陇文化]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流派的产生

此外,成立较早、活动开始较晚的心悦学会,是早期新文学中唯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弱势资产阶级流派。新月社的主要成员是英美留学生,他们有着相同的理论主张:主张艺术美至上,颠倒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有美的时候,就是自然界类似艺术的时候”,“虽然艺术不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艺术”,主张“反现实主义运动”,认为“绝对现实主义是艺术的破产”;文艺要建立一种“纯艺术”,就要求文艺“挣脱自然的枷锁”,接受艺术规律的束缚,“愿带着枷锁跳舞”(注:以上文字分别引自闻一多《诗的规律》,赵太谋《国剧》,余上元《国剧运动序》)。闻一多《诗律》中提到的“愿意戴着镣铐跳舞”这句话,原本是比斯·佩里教授说的。具体到诗歌,他们主张格律诗,主张诗歌要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文字)、建筑美(小节对称、句子整齐划一)。他们认为“一首诗的秘密在于它所包含的音节的整齐划一和流动”(注:徐志摩:《假日的诗》、《晨报副刊》,1926年6月10日)在戏剧方面,与文学革命初期《新青年》的主张相反,他们肯定了中国旧戏剧的程式化、符号化的表演艺术,并将其视为“纯艺术”的极致。心悦学会在诗歌、戏剧方面的一些具体见解,如格律、公式化等,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也有成员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心悦学会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深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影响,有许多唯心主义、形式主义的毒素。他们后来走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对立面,这不是偶然的。

[陇文化]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流派的产生

上述不同流派的群众组织的活跃状况不能不在创作中得到体现,从而导致创作的变化。与倡导新文学时期相比,1921年以来的文学创作有所进步。作者队伍迅速壮大。作品数量大幅增加。以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分别形成。短篇小说方面,除了鲁迅在《呐喊》之后的名著《彷徨》之外,还有很多新作家和一些优秀作品。长篇或中篇小说也尝试过。《女神》出版后,自由式新诗一度盛行,呈现出新的局面。散文(包括杂感)蓬勃发展。戏剧也从翻译改编外国作品转向更多的创作。描述从旧枷锁中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示他们面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思考,抵制封建黑暗势力的要求,是五四到五卅运动以来新文学的总趋势。有些作品还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痛苦生活。在知青中,新文学最终摆脱了旧的封建文学,获得了绝对的优势。另一方面,随着文学革命的兴起,各种思潮层出不穷,这一时期创作的不正之风也很明显。来自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青年文艺工作者对社会的现实生活了解甚少。面对黑暗的现实,由于他们一时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也无法从阶级的角度理解新文化统一战线分裂的现象,他们很容易感到孤独和空空虚。但是,不加批判地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和资产阶级文学,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19世纪文学的基本和中心主题”,正如高尔基所说,本来是“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脆弱而引起的悲观思想”(注:《与青年作家的谈话》,见《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8年11月,第一版,第299页),腐蚀了当时许多文艺青年。体现在创作上,很多作品不仅题材狭窄(所谓“第一次‘伊’必不可少,每句话‘爱’必不可少的现象),而且往往成为病态的情感宣泄或无病呻吟。一些作家的作品已经发展出消极、颓废和逃避现实的倾向。后来,茅盾在评论这一阶段的创作时说:“直到‘5·30’前夕,抑郁无助的空气主宰了整个文坛。”(注:《中国新文学一集概论》。)话太多,但作为一种倾向和氛围,它曾经是历史在一段时间内的存在。在党领导的国民革命高潮和革命文学旗帜升起之后,文学中的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标题:[陇文化]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流派的产生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