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藏家收藏近百杆老秤杆 含清末“鬼秤”
本篇文章2292字,读完约6分钟
收藏玉器、家具、杂品的张,近百件清代及近代的旧秤,已收藏十余年。通过这些古老的天平,他不仅可以看到旧市买卖之间的繁华风光,还可以看到人们在交易背后展现的才华和智慧。
红色紫檀材质,内嵌银星轻松接货600斤
一个高个子,跟婴儿小臂一样粗,能挑500斤的货。恐怕大家很难联想到大排档上的秤。然而,如此大的规模在张的收藏中并不罕见,也不是最大的。在没有电子秤的旧时代,这样一个笨家伙被用作大型货物的秤。张收集的秤中,最大的一个重达600公斤。据他说,当时这样的秤,称重的时候一个人是举不起来的,只好用杆子举,两个年轻人一起举。
能够承受负载要求标尺杆的材料很高。标尺越大,材料质量越好。崂山红木和黄栗木地的鳞片可见一斑。当时,人们根据实际需要,用好的材料制作标尺。用于标尺的材料越好,它们就可以做得越精细。好的秤不仅外表精致光滑,做工也很精致。在张的收藏中,有一些鳞片很好的星星是用纯银镶嵌的,他甚至收藏了当时用来钻星星眼睛的工具。张小时候住在河北街。八九岁的时候,他习惯在磅秤车间看生产过程。现在他还能清晰地回忆起为秤制作星星的高超技术:先在秤杆上画星星,然后钻眼睛,工具左右转圈,以免损伤木头。师傅把线压进小眼睛里,用锉刀削掉,然后封紧。一个音阶需要一排这样的星星。规模越精致,越密集,越平坦不脆弱,人工成本越大。以前做秤是一门手艺,有专门的作坊,很多店铺的秤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财力量身定做的。在张收藏的天平上,还镶嵌着俞福泰、和立通仓的名字,平衡的天平代表着一个品牌的诚信、实力和信誉。
从规模年表来看,五河、包头最早的藏品来自清代中叶
鳞片看起来大同小异,那怎么确定日期呢?张说,最直观的方法之一就是看针和刀之间的变化。在他的一些清代中期的收藏品中,称货物时,秤杆的一端要抬起来,这是一个用麻或牛皮做成的把手,直接固定在秤杆上。根据货物的重量从轻到重,一个秤最多可以固定三米:前米、中米和后米。每个毫米以不同的方向固定在标尺上,对应不同的校准标准。利用杠杆原理,后置的米可以称量最重的物品。但是在实践中,准确性也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后来,一把锁形刀穿过标尺,然后连接到标尺上。标尺工作时,可以用这把刀平衡,直接固定后不再受外力影响,精度大大提高。
此外,包头的有无也是影响比例尺精度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制造业中,秤的两端都覆盖着金属以避免磨损。但在清朝末年之前,秤的两端都没有这种保护壳,一旦磨损,秤的精度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虽然规模的生产是费时费力的,但是由于木材的易碎性和高使用频率,它被快速消耗并且难以保持。今天,张收藏的天平最早是在清朝中叶制造的。
多少两英镑可以商量?统一测量并不容易
仔细观察张的文集,发现有些尺度上的度量单位有差异。比如光绪六年鲍莉山塘的一个刻度尺,三面分别标有三个刻度。按照张的说法,在旧社会,度量衡只统一在两个方面,而不是一斤。十六两或二十两一斤等。买家和卖家可以自行协商。就这样,天平上的天平越来越混乱,直到1930年度量衡才有了统一的机会。张介绍:当时,政府公布的标准是10两是1公斤,2公斤是1公斤。在张的藏书中,也记载了这一历史过程。当时很多秤都标有金的价格,他的《民国仲顺成秤集》上也标有260金、130斤的字样。但是传统民俗不易改变,多种测量方法依然存在。张说:1984年,国家统一了公斤的计量标准,后来电子秤都显示公斤。现在已经30年了,但是在菜市场,人们还是习惯用磅来衡量。看看这些秤和棒就明白了,传统习惯有时候挺顽固的。
三排秤的鬼秤可以随时测试
称重是公平的象征,但偶尔也会成为奸商的帮凶,他们在秤上做手脚,搞商业欺诈。张已经收集了好几个这样的鬼鳞。第三年制作的同义花栈的秤杆上标注着三行秤,但仔细观察发现,这三行秤并不是不同的度量衡标准,而是不同的秤可以读出不同的重量,这是当时的鬼秤,商家还偷偷刻上了三厘米的字样。张说:这个鬼秤比一两个差百分之三。买的时候看一个秤,卖的时候看另一个秤。买卖都要骗人。
张还能记得他与鬼鳞的第一次接触。小时候的一个冬天,一个农民挑着担子去胡同卖咸菜,来到他家门口。父亲想买个坛,家里规模不大,就带着张去一个熟人开的店借。店家问父亲:你是买东西还是卖东西?然后我告诉我爸怎么用秤。他父亲按重量买了泡菜后,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钱。不解地看了张一眼,父亲说:这是鬼秤。大部分鬼秤都会对秤大惊小怪。除了换秤,他们还可以往里面填一点水银,通过水银的流动来压秤。张说:这样的鬼秤应该配卖家的手,跟作弊没什么区别。
为了消灭鬼秤,清政府还成立了审计部门,对秤和砝码进行编号。在清末张收藏的一套天平上,有一个完整的5741号。如果两个数字不匹配,那就是鬼秤。此外,民间还有许多测量音阶的方法。如果老百姓回家发现商家缺钱,可以回去和商贩对质,提出拿秤的要求,把他的秤拿到身边的老店,和这个名字的秤对比。张说:老字号在人们心目中代表着公平和信誉。经过对比,如果发现商家使用了鬼秤,可以当众销毁。
高价竞拍旧秤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拯救
说起收藏秤,张有说不完的故事和感触。90年代他已经在收藏圈出名了,开始迷恋秤的垃圾,让很多亲戚朋友困惑。当时在市内危房改造期间,这些旧秤多在旧货市场出售。张说:有的大秤被剪短做成拐杖,有的被买来切成擀面杖。有些商人把好木头变成珠子来做手镯。张被这种摧残伤透了心。为了保存这些秤,他甚至公开向购买稀有木材的商人出价,以几百元的高价收回了一台旧秤。
在他眼里,有高超的民间工艺,有市场教给人们的智慧,有善恶的勾心斗角。秤杆是中国商业演变的一个缩影,更像是良心和公平的衡器。作者/惠
标题:[陇文化]藏家收藏近百杆老秤杆 含清末“鬼秤”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