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老成都们的茶馆生活
本篇文章1473字,读完约4分钟
坐茶馆是成都人几年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20世纪上半叶,成都几乎每条街上都有茶馆。茶馆生活成了这座城市及其居民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民间有句话:“茶馆是小成都,成都是大茶馆。”
元代的“年华李稷铺”,称成都为“茶馆酒家”。当人们在那里喝茶时,一些艺伎会唱“茶词”。然而,在20世纪之前,关于成都茶馆的信息非常有限。目前只有几个竹字。如乾隆年间的学者李写道:“秋阳停车如君,司马桥头叫茶。”晚清前知县周迅写道:“茶馆无街,街上有桌。每张桌子在每个正方形里都有一条长凳。没有私人座位,没有楼房,没有凳子,所以官员中没有人喝酒。”茶馆用的是高大的方桌、凳子、长椅子,不方便人们长时间坐着。到20世纪初,一些茶馆开始使用带扶手的短方桌和竹椅,舒适的座位让顾客更愿意留在这里。后来,其他茶馆也纷纷效仿。后来,一些更优雅的茶馆成立了,一般称为“茶园”或“茶馆”。很多“茶园”提供表演娱乐,“茶馆”是指两层或位于二层的茶馆,很多是通过讲故事来吸引顾客。
20世纪上半叶,许多来到成都的大陆人和外国人对成都的茶馆和茶馆文化印象深刻,他们在游记中经常有生动的描述。成都人嘲讽成都三人多:闲人多,茶馆多,厕所多。在中国,成都以拥有最多的茶馆、最多的茶客和最长的茶馆时间而闻名。外人经常拿成都茶馆和其他地区比较。举个例子,一个西方人发现,在成都,“有餐馆和茶吧,开在街对面。后者的功能和英国酒吧一样,是朋友聚会聊天的地方”,他也注意到“大部分生意都是在茶馆里做的”。
不过,对茶馆最详细的描述,还是来自来成都的外省人。20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家舒新城来到成都,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人活得很悠闲”。抗战爆发后,这种生活方式并没有多大改变。萧军,左翼作家,1938年来到成都。惊讶于茶馆的数量,他夸张地叹了口气:“江南十步柳,成都十步茶馆。”曾经在法国留学的国民党老兵吴志辉也在1939年说过:“成都的茶馆和巴黎的咖啡馆一样多。”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何满子回忆说:“茶馆兴盛时,认为江南最好;再久一点,到了扬州,才知道江南更繁华;抗战时期到了成都,开始感叹世界茶馆的繁荣,而且是在西方!”何满子,江南人,一生几乎都在江南度过,除了战时在成都,“反右”后在西北,但成都茶馆是他经常写的题材之一,生动地记录了他在成都茶馆的经历和观察。其实何满子只是众多对成都茶馆情有独钟的外国人之一。他们深受成都丰富的茶馆文化的影响。即使是在茶馆短暂的经历,也给他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忆和无限的遐想。
1943年,一位学者写了一篇有趣的文章,题为《关于茶馆》,描述了他在不同地方茶馆的不同经历。作者不是四川人。他小时候父母不允许他进茶馆,因为那是一个像抽鸦片的、赌徒之类的人待在“肮脏社会”里的地方。即使他站在门外看里面的表演,他的父母也会打他。所以他虽然对茶馆很好奇,但是在18岁离开家乡去武汉之前,他从来没有进去过。在武汉,茶馆里喝茶的人也是狼吞虎咽,在那里他学会了赌博、说脏话等恶习,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恶少”。后来他背弃邪灵,去了很多地方,很少再去茶馆。抗战爆发后,他去了四川,发现成都的茶馆为各行各业的顾客提供了舒适的环境。那是唯一一个“花5块钱花半天多”的地方,于是他叹了口气:“成都茶馆最棒,真够。”
这些作者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观察角度,但他们对成都茶馆生活的印象和感受却非常相似。他们都认为成都有很多茶馆,他们独特的茶馆文化,茶馆服务的普及,接受各行各业顾客的包容性,人们在茶馆逗留的时间长,茶馆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标题:[陇文化]老成都们的茶馆生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