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兰州故事】四兄弟投身抗日, 陇原一个抗日家族的往事
“土地不分南北,人民不分年龄,都有抗日保土的责任。”这句话的背后,是无数投身抗日、报国的年轻人的激情。
70多年前,地处西北的甘肃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但年轻人杀敌报国的勇气并不弱于前线。甘肃靖远,地处丝绸之路与黄河交汇处。它曾经是黄河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前,大批羊皮筏运输队从兰州顺黄河而下,或者到宁夏,或者包头。靖远是椽子必待之地。大队货运筏既带货物又带信息。所以靖远不仅文人墨客多,而且比其他地方文明。靖远参加革命和抗日战争的人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靖远县东湾镇有个乔家。同代的乔、乔营书、乔、乔英洛四兄弟,在不同的抗日战场上,投身革命,为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今,他们参加抗日战争的事迹已经成为龙源儿童投身抗日战争的缩影。
今天,我们来听一个关于龙源孩子们抗日战争的故事。
热血青年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抗战
故事始于我的父亲乔,原名乔,靖远县下东湾镇沙梁村人,1938年到延安康达大学读书。他于今年5月3日去世,享年103岁。
父亲是个很低调的人,过着很简朴的生活。我父亲一生中很少提到他过去的事情。我退休后,经常去北京看他,有时候会告诉他是怎么离开家乡参加抗日的,但他总是不肯多说。
最近四五年,他逐渐断断续续地谈了一些自己的经历。我们乔家祖籍山西。后来他们搬到了靖远,乔家住在靖远东湾的三河村和沙梁村。父亲,他们这一代,是搬到靖远的乔家第七代,名字里有个“英”字。
在乔的四兄弟中,乔·(秦明饰)是第一个加入革命组织的。1933年春,17岁的乔考入甘肃一中读书,1936年毕业后赴南京求学。在这期间,我逐渐接触到了进步的思想。“七七事变”后,乔·在甘肃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积极参加甘肃青年抗日战争团和同仁消费合作社,在抗日救国运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1937年11月,经万·和万·介绍,乔·加入中国共产党。
很快,我们乔家几个热血青年加入了抗战,用自己的鲜血报效了国家。1938年秋,乔·在靖远组织了十余名热血青年,准备奔赴陕北。这些人中,除了乔营书、乔、乔英洛外,还有岳钟虎、岳、胡永义。他们到了兰州之后,和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取得了联系,拿到了介绍信和通行证。此外,当时来自靖远的青年万、欧华园、也前往延安参加抗日战争。乔长期在兰州、靖远从事地下工作。曾任靖远县委书记,建立了兰严地下交通线和靖远中转站。1940年,乔·到达延安,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到甘肃。
但当时从兰州到陕北不容易,要用各种方法绕过国民党特务的审讯。果然,他们出发前被国民党甘肃省政府阻拦,谢觉哉多方交涉,还是没能成行。最后他们不得不做一个新面孔,分批悄悄充当幼师。就这样,我离开了兰州,最终经由Xi安到达延安,在康达大学及其分校就读。
乔的三个兄弟和其他靖远青年在突破重重困难和障碍后来到陕北。1938年夏秋季,他们先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来,他们投身于不同的抗日战场。
我简单说几个叔叔的革命经历:乔怀英解放战争时期任环县武术队政委,不幸在南京雨花台被捕身亡。乔英洛,1939年后,被组织回老家做地下工作。他屡次被捕入狱,饱受折磨,不屈不挠。新中国成立后,任临洮、金塔丁鑫气象台站长。
乔营书是晋察冀北军师第二骑兵团参谋长兼团长。七个分部的负责人,各分部的参谋长等。,渡过黄河,渡过长江,到达湖南。后来在南京军事学院海军部学习,担任北海舰队第二潜艇支队副队长、参谋长,1981年退休。
从兰州到延安,我父亲历尽艰辛
亲身经历是整个历史的缩影。当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时,一群群热血青年无所畏惧地挺身而出。我父亲从小就爱读书,但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断断续续地读一些书。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做代课老师,做商店伙计。然而,在那几年,人们的生活极其困难。父亲虽然四处奔走,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当时整个国家都处于落后状态,个人命运始终与国家紧密相连。
父亲回忆,当了半年代课老师,一分钱工资都没拿到。最后,他只送了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在这种情况下,父亲非常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时,他有了机会。什么机会?
当时父亲23岁,在靖远县东湾镇的一家商店当伙计。他阅读一些进步的书籍和报纸,包括《新华日报》和其他出版物。另一方面,他又深受弟弟乔的影响。经过多次犹豫,父亲终于下定决心去延安“抗大”,但他从未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
这时,我才出生100天。我妈以为她爸要去兰州上学。为了养活父亲,她悄悄把自己从娘家带来的私房钱全部给了父亲作为过路费。我妈妈告诉我爸爸要离开家了。
1938年7、8月,我妈帮我爸骗家里老人,把嫁妆和一些银元给了我爸。母亲还为父亲准备了棉衣、被褥、鞋袜。父亲离家的前一天,抱着我去剃光头。然而,我母亲不知道我父亲要去延安为康达学习。
当时去延安,从兰州到Xi,国民党的审讯有点松,也可以坐公交车。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带宪兵的检查站。从Xi到延安的检查非常严格,交通完全靠步行。父亲回忆说,到了Xi安后,他们的路费已经花光了,加上连绵不断的雨,黄土高原泥泞不堪,行走非常困难。他们提着湿漉漉的行李,一步三个跟头,白天吃不饱,晚上睡不着。我们不得不尽力应付沿途国民党宪兵的审问。有的时候要绕道,有的时候撒谎找亲戚朋友。这次旅行是他一生中非常严峻的考验。幸运的是,父亲,他们都咬着牙坚持下去。
到了康达大学,父亲被分配到七营五中队读书。课程包括军事、政治、近代史等。政治课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条件还是很困难的。父亲,他们穿着旧军装,住在土洞里,吃小米和土豆粥。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生难得的安静学习时间。康达大学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中共北方局和晋察冀边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亲先后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外国专家供应店经理、商务部中国百货公司会计部主任、国家供销公司茶叶牲畜局副局长,1982年11月退休。
在家看着,妈妈把我带大
父亲只是悄悄地匆匆离开了家。虽然父亲离家时骂母亲“我回来了,也回不来了,去路边给我烧点纸。”但是,我妈在村外抱着我,看着我爸渐渐搬走。她没有意识到,这一次,虽然不是告别,却是分别。他们再见面的时候,已经是1952年了,那段时间我妈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磨难。
人们说我父亲爱我如山。在我眼里,母爱是守护我的一座山。我妈魏冰珍是靖远陡峭城乡(现在我会)人,她妈比她爸大一岁。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是互相关心,从不发生矛盾。我是妈妈的第三个孩子。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个不幸去世的女孩,她的第二个孩子是一个名叫牛娃的男孩,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出生的时候,妈妈很细心,奶奶给我取名宝爷。
没有男人的家庭很艰难,没有父亲的孩子更可怜。小时候,我过得很辛苦。我24岁的妈妈带我几个月大,不能吃不能喝。爷爷决定把他叔叔的儿子知樵收养给他妈妈。弟弟很小的时候就帮家里干活,十几岁的时候就开着驴做生意讨吃。冬天,他的手上满是冻疮。记得抗战的时候,日本飞机轰炸靖远,有男人的家庭早就离机了,我们母女只好自力更生。我吓得坐在地上哭。
直到新中国成立,母亲才知道父亲参加了革命。1952年,父亲回家了。但是我妈妈不开心。原来抗日战争期间,父亲病重,需要照顾。经组织批准,父亲于1944年成家立业。
看了十几年,我妈终于等到了空.所有的悲伤、痛苦和怨恨都不足以表达她的感受。但是我妈原谅了我爸。
父亲长期在北京工作,母亲在家尊老爱幼,照顾哥哥和我。诸德以孝为先,母亲说父亲不在家,要替父亲照顾老人。现在父母离我们很远,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今年是七七事变八十周年。70多年前,龙源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前线。做出牺牲的不仅是他们,还有他们的家人。他们都让我们同样怀念和敬佩他们。
文字/图片主管王文渊(翻拍数据图片)
标题:[陇文化]【兰州故事】四兄弟投身抗日, 陇原一个抗日家族的往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