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物中的历史】青铜器的名字为何有点“怪”
本篇文章2482字,读完约6分钟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名称大多比较古怪,用词也相当生僻。青铜器的炊具,除了器物本身的名称和结合古籍可以确定的名称之外,还有丁、李、李、朱、苗、墩、斗、普、禹、苗、璧等名称。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铭文,那么铭文的字体是什么呢?
倪刘放
为什么碑文《鸟虫蝌蚪印》是一个艺术人物
金文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那么金文是什么字体呢?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不同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是不一样的。商代的甲骨文是同源的,属于一个系统。他们之所以看起来不同,主要是因为写作方法不同。甲骨甲骨铭文雕刻,比较细;青铜铭文铸造,显示肥大。殷商晚期,铭文多为首尾锋利,中间厚重。有学者称之为“博罗”。
周朝青铜器铭文字体比较清晰,称大印,与后来的秦国小印不同;秦汉时期,铭文一般转向篆书和隶书。值得一提的是,金文还有两种特殊字体,一种是蝌蚪,也叫蝌蚪海豹,头粗尾细,看起来像蝌蚪;就是这种字体,比如金传给金的铭文。还有一本花鸟虫书,也叫花鸟虫篆书,故意写成花鸟虫的形状。如196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王月勾践剑,就有王月自剑8字。这些蝌蚪印在鸟和昆虫上,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艺术人物。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铭文,尤其是商周青铜器的铭文,基本上都是铸体文字,即所谓的铸体铭文,一般出现在内壁、器皿底部、脚、鳞片、盖子等不显眼的地方。后来,有铭文是在容器成型后制作的。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如何铸造的?学术界有很多猜测。一般认为先做好汉字模型,再印在内模上做汉字,再铸汉字。青铜器上的铭文之所以用较多的刻字,是因为刻字是凹的,不易磨损,所以可以保存,放在不显眼的地方,不会影响纹饰的美观。
古代青铜器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经过严格考证,认为青铜器的名称大多由宋朝决定。他在《说文》一文中说:传世的古礼器名称也都是由宋人定的,即钟、丁、简、朱、朱、胡、潘、爵、、岳蛟、,古器铭文中没有铭文,但在宋代是由大小不同决定的,但时至今日仍没有简易的说法。比如喝酒,就是宋人定的旧名。到目前为止,这些青铜器上还没有发现饮酒的文字。这是宋人的名字吗?很难说。东汉时,徐慎《说文解字》说:“乡饮酒之主也;东汉学者郑玄也说:古文都是古文。但是,地、爵、石是不同形状的青铜酒器。
青铜器如何命名?现代文化圈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名字从属于主人,也就是说如果物品上有铭文,就要根据铭文确定物品的名称。比如常见的青铜鼎,因为出现在铭文中,所以叫鼎。
以前有一件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形状为椭圆形,腹深圆。以前根据形状叫船。但近几年考古出土的类似青铜器上发现了铭文,如悼念蔡太师叔等,使人知道以前叫船是不对的。
以主人命名,也叫自名。比如1978年河南省固始县后谷堆沟七夫人墓出土的青铜方豆,就是以铭文命名的。如果没有自名,会按照已有的名字叫bean。不久前在英国拍卖的西周青铜器户部,属于自己的名字。户部属于水酒器。如果在船上找不到户部这个词,那一定叫户部。
青铜礼器为什么统称为“夷”
青铜的命名涉及到分类、功能等诸多因素。青铜器不跟随主人命名并不罕见。什么情况下可以不遵守自名原则?当自己的名字与其他名字冲突,不是这样一个对象。1964年11月,在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公社左庄生产队附近发现一批周朝青铜器。有一个刻有“长伯”字样的圆形盘子,是自制的宝镜。虽然取名为镜,但其实是个菜,所以学术界常称之为“常博”自制宝盘。这种命名方法实行的是通用名原则,即根据青铜器的性质和用途,给不同形状和用途的器物起相同的名字。最典型、最常见的俗名是夷,如鼎、簋、徽,是常见的青铜礼器。古人常统称宝一尊宗彝仪或宝宗彝。
为什么夷可以是青铜礼器的俗名?西晋学者杜预在《左传·相公十九年:易·长野》中对《易器》作了注,说钟鼎是祠堂的恒器。由此可见,当时青铜礼器的通用名称是“伊”。在彝以前,包宗宗等字是装饰字,是这类青铜礼器的珍贵名称。至今人们仍常称青铜器为珍宝或宝物,这是出处。
青铜器的名称中也有不同名称的现象。不同的诸侯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对同一类型的青铜器也可能有不同的称呼,比如铜壶,在曾国叫壶,在曾大宝出土;而晋国则称为晋国,如晋国。考古还发现,这种盆子叫坛子,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博坛子。此外,同一种器具有不同名称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五倍子是五倍子的别称,而有些酒器叫的是同一个。一个不同的名字是另一个名字,如丁,这是一个有脚的烹饪装置的总称,但也有许多其他的名字。
由于商代早期青铜器普遍没有铭文,所以这些青铜器大多是根据形状、纹饰等特点,结合用途和类别来命名的。以动物名定义的青铜器,如鸟尊、虎30、象尊、杨尊等,都属于这一类。
为什么有铭文的青铜器更神秘
青铜器上的铭文在文献学上叫做金文和钟鼎文。我国古代青铜器尤其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内容极其丰富,多反映祭祀、战争、娱乐、赏赐等活动,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它们对于补史、考证历史非常有用,具有极高的、不可多得的学术价值。中国最早的法律判断是从牌匾上的铭文中发现的。碑文共有157个字,大意是一个叫牛郎的人和他的上级打电话告白去了法院。名叫柏杨父亲的法官认为牛郎犯罪,判处牛郎500鞭,罚款300铜币。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人民控告案件,其中包含贿赂法官的情节,是极其珍贵的司法材料。铭文还验证了《尚书·顺典》记载的鞭为官刑、金为赎刑的说法的可靠性。
目前已发现商周青铜器铭文约3500枚,可释文字约2000字。金文的造字方法符合《说文解字》所总结的六书法,即六物、象形、形音、会意、转注、借书。
这些早期的古文字也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密码。例如,1969年5月,山西省石楼县一迭村农民耕地时,发现了一批商代青铜器。其中一个上面有铭文,里面有一个人。透露的信息很明确:这是一个犯人或者囚犯,他被关在一个类似房子的地方,后来是一个牢房;犯人脖子上戴着刑具,这是后来的枷锁。但是,让犯人下跪这种普遍现象由来已久,发生在3000年前的商朝。这么丰富的内容,只有一个古字能解释,更何况铭文中记载的内容,可见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多么珍贵。因此,在拍卖市场上,有铭文的青铜器往往价值数百倍。
标题:[陇文化]【文物中的历史】青铜器的名字为何有点“怪”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