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兰州故事】1962年高考,我赶上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本篇文章3144字,读完约8分钟
1962年高考,我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正文/图本报社长王文渊(翻拍数据图)
1962年毕业于兰州第五中学,考入兰州大学生物系
这几天,对于很多高考学生和家长来说,无疑是最纠结的一段时间。高考成绩已经公布,分数已经标定。如何申请志愿者,似乎是个头疼的问题。
其实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不仅仅是这几天。整个高三阶段,他们都在纠结中度过。这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必然。也形成了独特的高考情结。
每到高考季节,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回忆起自己的高考。不同时代,高考不一样,人的故事也不一样。正是这些不同的故事,构成了高考的各种课程。
6月19日,马郭尧先生专程来到报社,讲述了令他难忘的1962年高考。马高中毕业于兰州第五中学。对他来说,1962年的高考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次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终于考上了兰州大学生物系。
他抓住了什么样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今天就来听听他的高考经历。
正常复习,正常检查,没有紧张
马在兰州五中
马和他的同事制作了鹰的标本
1962年的高考对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什么机会?这要从我的经历说起。
解放前,父亲在榆中、皋兰担任县令。解放后,他的处境很糟糕。1957年,他被贴上右派标签,不久就去世了。因此,这样的政治渊源限制了我们的未来和选择。
1962年,这个国家刚刚度过了一个困难时期,政治上的空精神稍有松动。用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理论,自己选择自己的路,表现重要好孩子可以教育的论点等等。因此,1962年高考政治考试稍有松动,使得一大批出身贫寒的学生有幸进入大学。这就是我所说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记得有一个学生叫陈,她参加过多次高考,成绩名列前茅,但是没有一所学校录取她。最后和我们一起高考,然后考上大学。
其实我的高中是从师大附中开始的。生活条件不好。我在长大,我在挨饿。我妈想把我转到五中。我妈从有限的口粮里给我省了一些,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当时的高考一点都不热。一方面,国民教育相对落后,高中毕业生数量不多,大学生社会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和工人的收入差别不大。所以人们参加高考的积极性不高。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放弃学业,选择就业。我上大学后,我们班有两个同学没来,一个同学住在兰州。为此,班里还特意让我去这位同学家看看是什么原因。那个同学住在张掖路。我根据地址找到一条巷子后,发现他有孩子。我问他上学的事,他没说,也说不出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纠结。
社会关注度不高,考生心理压力不大。在我的记忆中,高考是如此的平凡,似乎平淡无奇。高一第一学期都是按部就班上课,课程到第二学期五月才结束。毕业考试后,转到复习。复习时间一两个月,没有辅导材料。只是课本复习,但是比较详细。
学校里也有一些老师是猜题的,但是基本上没什么用,因为当时信息很封闭,怎么能轻易猜出高考题呢?
那一年,作文的题目是《雨后》和《怕鬼的故事》
1962年,高考在7月6日至8日举行,每天两次考试。我们的考点在兰州大学附属高中(现33中)。
自然有些节目和现在的差不多。提前一天去考场,熟悉考场内外和路上的环境。总的来说是很常见的,远远不能和今天的整个社会相比。
考试那天早上,我的早餐是开水,咸菜,馒头。吃完饭,我骑自行车去考试。到了考场,数百辆自行车已经停在了学校外面的地上,就像家长在考场外等着一样。好在当时社会治安比较好,没有人偷考生的自行车。中午回家,吃剩饭,定闹钟,睡觉。其实下午在想考试时间,没睡好。闹钟一响我就醒了,洗完脸又去检查。
现在,我不记得我在考试中做了什么,但我不忘记我的作文题目。高中,作文是我的强项,所以印象很深。
当时一切都得跟上政局,作文也不例外。1962年前后,我们与前苏联的关系非常紧张。当时有一种说法,苏修的美帝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作文题目一是议论文:《怕鬼的故事》,二是《雨后叙事》。我选的是议论文,内容自然是跟着当时的社会情况写的。
不过回想起来,当时的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特别是题型比较简单,只填空和答题(带计算)都不难,和今天比差远了。特别是那个时候,考完试,不流行回答,没有答案。考完试,学生心态相对稳定。
所以考试成绩只能从个别答案的状态来判断。我不知道对错,只是凭感觉。我记得,高考后的那个晚上,我妈问我考的怎么样。我说:没事。至少,我觉得很正常。至此,我为期三天的高考以迷茫的方式结束了。
考前志愿选择不多,三大类,三所院校
考试结束了,好像可以轻松一下了。事实上,像我们这样的考生在结束前发录取通知书并不容易。
高考前,我们面临两个困难,一个是政治考试,一个是志愿填报。最后的结果要体现在录取通知书上。
我前面说了,1962年高考政审放宽,让我们考生顺利考上,被录取。当时高考考生的政治考试怎么了?
就我50多年的感情来说,我来说说政审,就是政治审查。在阶级斗争是关键环节的时代,一切活动都围绕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展开,高考也不例外。考生的命运不仅取决于成绩,还取决于家庭背景。我们高中毕业生登记表里有一项很重要,就是家庭成分。这个项目是学生填写的,关键是要真实。
登记表上还有政审结论。本栏由学校党支部和班主任填写,通常由班主任写出初步意见,学校党支部盖章。也就是说,班主任可以直接决定一个考生的命运。如果你的政审结论是不应该接受或者限制某些院校和专业的录取,那就直接改变了你的命运。特别建议不要录取你。你考高分没用。
目前高考科目分为文理科,但当时分为理工科、农医和文史三类。申请时,学生按这三类申请。考试课程和现在差不多,理工科专业考语文、外语(大部分是俄语)、数学、物理、化学;农医考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文史考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政治。一般来说理工科要考数学,农业医学要补数学,但是想考生物,文史考什么都记不住。
考试的时候,高考志愿已经填好了。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专科三类。问题是大学很少,选择不多。我两个哥哥学习成绩都很好,其中一个还是全省数一数二的。妈妈希望我们家有个医生。所以,我的计划是学医。但兰州医学院是当时甘肃唯一录取的医学院,只能填报兰州医学院。
我的成绩中等偏上。当时要求成绩好的同学先填报重点大学。所以我填了农医类以及兰州医学院。但是只有北京大学生物系和兰州大学生物系在甘肃重点农业和医科大学招生。我是兰州大学生物系填的。
考完试,是漫长的等待。大约一个月后,我终于得到了消息。学校收到了一份录取学生的名单。这其实相当于现在网上通知考生。如果你有名字,它就会上线。但是,这个我不知道。想到自己一定能上兰州医学院,我很开心。谁知道,过了十几天,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却是兰州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原来我的高考成绩已经进入重点大学的分数了。没关系!
当时的高考和现在的高考有两个最大的区别。一个是高考后家里基本不担心学生生活费,一个是大学毕业不担心就业。直到秋天报了兰州大学才知道。当时兰州大学一年只招收500人,全校学生人数保持在2500人左右。我们动物专业只有20个人。奖学金基本每个学生都有。进入学校填写家庭状况登记表,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授予。最高补助18元,一个月的伙食费只有15元,剩下3元买文具之类的。我的助学金是12元,因为我哥哥参加了工作,我妈妈是老师。我家每个月补贴3块钱。
我们毕业后,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就去兰州军区张掖的农场工作,直到两年后才重新分配。我们去了甘南的迭部,在那里开始了另一段人生历程。
眨眼间,往事如烟,五十多年后,我也进入了七十岁。但在一定程度上,这次高考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和命运,让我至今难忘。
6月27日,从甘肃省考试院获悉,甘肃省普通高校2016年招生简表已排定。
标题:[陇文化]【兰州故事】1962年高考,我赶上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