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百花】歌从黄山来
本篇文章1651字,读完约4分钟
黄山村,位于秦岭西角成县王默镇,是我国极为常见的小山村。从峡谷向山顶望去,横贯群山的水泥路像回形针,又像登山绳,把人往山上拽。两辆三轮车在冒烟,爬着砖头和石头。这是在山里盖房子的材料准备。同行业的扶贫队员对这个地方了如指掌:这座山是赵坝林场的,这条路是捐赠修建的
进村时保存最完好的是马鞍结构的土房。它们建在山上,面朝南,面向太阳。明亮的春光照耀着每一个庭院,温暖、清澈、清新、美丽。
这个山村很普通,和北方的每个村子都没太大区别。这个山村很不寻常,但来得很匆忙。在高冈之间的密林中,有清代光绪四年残存的房屋和不晚于同一时期的老橡树被发现。
去高冈的时候,我很惊讶,荒山之上这样一株姿态的橡树,如一把伞的华盖,直立在旷野上,美得无法形容,青翠欲滴。山顶像刀背一样薄,橡树生长在土壤最薄的部分,露出它旺盛的根,依附在山脊和高冈上。山坡一侧,有边上不均匀的药田、杂粮田,田埂、田埂堆积;在山脊上,一棵橡树的根和另一棵紧密相连。
居民援助队到达这里的第一天,村子里有很多孩子和老人。山坡上刚收割完荞麦,清晨的霜来到山上。
我们来到一个土院子。看着房子的老门,由于风雨的侵蚀,岁月的流逝,已经破碎变形。门壁形状还算完整,但明显显示时间较长。我心想,大师还是爱它的,如果他留着它看着它,也许就能追根溯源,永远记住和守护黄山人过去所有属于他的思想。
院子里,老房子拆了,一间建成了砖房,地基刚拆,圈梁、圈柱的钢筋都扎好了,红砖码得整整齐齐,等着匠人来盖。以前的围栏里,摆满了豆类和黄瓜的架子,院子旁边的泥土里,金色的阳光下,鲜花盛开。我摸不透这个院子当年的完整样子,也想象不出屋檐有多宽。但是站在还没有完全坍塌的残存土门前,站在门楣上镌刻的耕读牌匾旁,倚着院门,我已经徘徊思考了很久。
陶瓦斑驳的瓦片记录着时间,古树粗壮的树干承载着年轮。村民们的脸,被太阳晒黑,被风雨洗礼,依然呈现出小麦色的闪亮肌肤,身体健壮结实,有足够的力量抵抗泥土的磨损,迎接庄稼的残茬。
桔梗,满山遍野,开着紫色的鼻烟,遥望药田,似碧海。分发给有精确扶贫的家庭的牛羊在山坡上成群奔跑。买山货的车停在村民家门口。
黄山人认为,只要世界上有劳动,就会有成熟的瓜果和小麦的香味。黄山人有许多地方,每个地方大约20英亩。冬天种小麦,春天种玉米,夏天种大豆,秋天种油菜。土地与山脉相连,山脚下有森林。红腹金鸡随处可见,有时林麝、山鹿出没。有劳动力的人坚持种地,退耕还林政策补贴农民。据说每户人家的国家补贴存折里每年都有近万元的收入,作为绿化和保护青山的补偿。
我和五棵橡树并肩站在一起,听着美丽森林中的松树,感受着树木的风和寒冷。我在板报上看到村委会的卫生扶贫如何抗冷锻炼。站在风的表面,山外有山,远处是层层的山,向下是层层叠叠的深沟。这座山没有名字,就叫橡树梁吧。我默默地背诵着舒婷《致橡树》里的诗句:根牢牢地扎在地下;树叶,在云里缠绵。我们分享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分享雾霭,阴霾,彩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相依终身。
随意进入一个院子,热情的客人邀请我们进屋。餐桌上有咸花生、蚕豆、葵花籽、王水烤鸡、卤豆腐、炖土鸡、腌制的葱花酸菜面,构成了农家宴席的完美味道。灶膛里的火正熊熊燃烧,绿茶清香,黄酒煮沸,还有牛奶和果汁菜肴,这是现在黄山人日常生活的标准。
帮助干部在每家每户养厨灶、庄稼、家禽。他们帮助村民做农活,铲土,搬运沙子和混凝土。他们就像在黄山出生长大的农民。他们肩负着帮助留在村里的老弱病残脱贫的重任,承担着送孩子上学、田间收种子、经营市场出售的责任。我看到他们熟练地参与劳动,为村民工作,听他们与黄山人的日常对话,评估收获。在他们用肩膀帮村民搬运食物的那一刻,我对他们肃然起敬。
仰望琼录,黄山的星星格外明亮,是那种没有一丝尘埃的明亮清澈。伊一告别黄山,只听到山中樱桃熟透,比蜂蜜还甜的歌声。我感受到了黄山人努力工作和努力打磨的时光。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百花】歌从黄山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百花】山野的蝴蝶
下一篇:[陇文化]【美文欣赏】村野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