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百花】水磨的吟唱
本篇文章1610字,读完约4分钟
迭部县多尔乡杨埠村,地处深山,以水磨历史悠久而闻名。杨埠水磨群据说建于清朝,至今仍在使用。它是该省最密集、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水磨群,至今仍在使用。
沿着313号公路一直走,在花园工作站站转五圈后右转进入多尔沟,危险的山峰笔直矗立,怪石嶙峋。到村口不远处的观景台上,远远望去,山脊上的村庄和水磨群在村口桥头相遇,展开成人字形。一个村庄,一个水磨,在天空下,安静而遥远。站在栏杆旁,汹涌的多尔河滚滚流淌,远处依次排列着历经岁月沧桑、布满青苔痕迹和杂草的木屋,如明快的风景,凝固的雕塑。
杨埠水磨集团由于历史悠久,经过多次更换维修,逐渐发展成为11家水磨,11家独立水磨集中在长度约150米、坡度15度的多尔河上。晨雾中,村子里升起烟雾,水磨里溅起一点点水花,让洋布人的生活开始了。
走下台阶,沿着石头铺成的路,水冲击砂轮的声音越来越大,不知不觉已经淹没了自己的心跳,你只是用腿和水的声音继续前行。过桥走到柳树松树树荫下站在水边的磨坊。一个木槽把河水引到磨坊正下方的方形转盘,转盘被分成许多小隔间。在流水的冲击下,转盘飞了起来,引起了无数的飞溅。多年来,人字磨的顶部长满了草。为了保持稳定,面向河流的一侧由两根柱子支撑。水磨一年到头都在旋转。冬天旱季,水磨旋转慢,磨100斤粮食要两三天。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河水泛滥,多年来一直如此。三四月份,村民们纷纷去水磨磨脸。
磨房里,昨天雨水的湿气还没有消散,地板还湿着。上下磨盘不断转动,带圆孔的木桶里的青稞慢慢流进磨孔。水磨利用水槽中的水流直直地向下飞,对准大木轮的边缘,猛烈地撞击,使木轮转动,带动研磨轴一起转动。研磨轴的旋转与下研磨盘的旋转有关。这时,空的谷物漏斗缺口打开了,谷物不会被分离,它会一点一点地漏入研磨眼,被两个重型石磨转动
水磨磨炒面是最可取的。炒鲜青稞。随着水磨的飞舞,香味会在空的空气中散开。炒面是制作酥油的原料。石磨炒面比电磨炒面更有味道。
杨埠村的水磨是家家户户的,十几户一个,四五户一个。管理和维护自己的水磨。这些磨盘来之不易,不是本地做的,大部分是大峪沟的。以前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习惯在地洞里找一根木棍穿上,从山上用手动旋转带回来。
磨坊静静地立着,像一台旧电唱机,磨盘不停地转动,像记录岁月沧桑的旧唱片。今天,昨日的故事在被河流滋润的村庄里重复着,水车养育的村民充满了岁月的味道。这个古老的村庄正一步一步地走向现代。
每年在距离杨埠村3公里的百花滩,各种鲜花会根据季节轮流开放,永不改变。杨埠村的建筑都是羌寨建筑。用蓝色石头建造的墙壁被斑驳的阳光覆盖着。走过巷道,似乎能听到时间流动的声音。
俯瞰村子中间的平台,一排排水车在水花的涌动中显得壮观。对面山坡地里种植的当归、党参散发出藏药特有的香气。
老人坐在墙脚,柔和的阳光照在脸上。洋布人的言语之间总有过去的影子。以前的艰难日子里,不管是什么面,都要有人在水磨里看着,怕有人偷。现在,只要把面条放进木桶里,杨步村委会副主任葛就能告诉我们杨步村民生活的真实变化。
山路蜿蜒,上世纪70年代杨步与公路相连。杨埠村以前归舟曲管辖,运粮都是骡马驮过去的。后来属于迭部,移交给王庄粮站。从杨埠村走到313省道需要一天,现在一个小时就能出去。交通的便利拓宽了杨布人的生活道路,他们种植庄稼和放牧牛羊的生活多年来也在发生变化。
孙瑙黎姿是村里第一个做水磨文章的人。他向外界出售磨碎的青稞、炒面和各种各样的产品。他希望洋布的水磨产品能像洋布的水磨群一样吸引人们的目光,让村民们的收入增长越来越广。
其实对杨步人来说,水磨就像他们住的房子一样熟悉,手里拿着锄头和镰刀,或者像自己家一样亲切。即使是离开了家乡的人,在向往和羡慕的目光中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除了有时候别人说起水磨的时候。他们横扫农耕时代的乌云,走向现代。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百花】水磨的吟唱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