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后周世宗柴荣后裔,隐居西固柴家台600年(图)
旁白:柴世坤,柴家在西固柴家台的后裔,站在春台堡前诉说祖先的往事
俯瞰西固区柴家堡村
柴家谱
西固黄河边的小村庄,是柴家600年的家。他们自称是后周世宗时代的柴荣——柴皇的后代。
柴荣是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尧山柴家庄人。柴荣死后,留下孤儿寡母,江山被赵匡胤夺走。柴的后代虽然加冕为王,但逐渐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如今人们只能从《杨家将》对柴郡的描写、《岳飞传》对小王良的描写、《水浒传》对柴进旋风的描写中知道有柴荣的后代。
兰州是个移民城市。从唐朝灭亡到元朝建立的461年间,兰州经历了多次战争,人口锐减。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北宋所辖兰州人口只有395户,981人。元代至元代,兰州的登记人口约为15000人。明政府为了充实边疆,从山西、江南等地移民,兰州被烙上了很深的移民属性。
那么,柴荣的后代为什么要在兰州黄河岸边定居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移民故事?12月15日,柴世坤讲述了柴皇后人在西固黄河边艰难创业的故事。
明军攻陷兰州后,先祖逃亡
柴家台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它人口不多,但经过仔细调查,从这里出去的人不少。现在,散落在七里河、安宁、武威、白银、庆阳的柴家台后裔,也有一部分从这里走出去了。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说起自己的祖先,柴氏家族的人总是津津有味地说自己的祖先是后周皇帝柴荣。《金城柴氏族谱》记载,我们的祖先是从部队来到兰州的。《晋城柴氏族谱》是咸丰二年修订的。当时,西固县西柳沟的举人郑路受家族的特别邀请写了一篇序言。据《序》记载,乾隆年间,邻村学者张浚在柴古城碑刻中记载了柴的来历,与寺碑刻相符。作为世宗皇帝的苗族。在序中写道,柴的祖师名叫柴伯洛·张,是唐朝的领袖。博罗章可能是蒙古语,应该是官职。类似的称谓还有史书中经常见到的平章。杜唐的首领也是官职,官职不低。柴伯洛从家乡河北龙岗参军,与元军一路奋战到兰州。根据家族传说,他和王宝宝当时分段防守黄河北岸,负责从金广关以西到河口青石金一带。王宝宝负责晋城城东。此时还有一个叫高的将军,与柴伯洛一同驻扎在晋城。
他们上任前一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建洪武爵位。随即,在徐达等人的指挥下,明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北伐。柴伯洛听到消息后,弃关而去。据记载,明军在洪武二年攻占兰州,不久被王宝宝部围困。我猜祖上是洪武两年后弃俗的。根据家谱,祖先携带弓箭,以沿黄河打猎射击为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元军和明军的王宝宝部在兰州看到了一把锯子。为了避免战争的蔓延,他对荒野视而不见。
后来在狩猎过程中,先民来到对台,看到四川地势平坦,适宜农耕放牧,就计划在此定居,估计当时形势稳定(洪武三年,王宝宝、徐达在神二峪决战,王宝宝全军覆没)。
当年修家谱的时候,特意在家谱前面加了金城,就是为了纪念镇守金城的先人。这套珍贵的《晋城柴家谱》早在1993年就被甘肃省档案馆作为珍贵文物收藏。
支持建设弃家几百年
起初,人们住在对格山上。我为什么要住在山上,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混乱,山容易防备。直到后来我定居下来,才逐渐搬到四川。因为柴生活在一起,附近黄河的峡谷叫峡,四川叫柴家川。山河之间的平地,自然是柴家台。
其实在山里没多久就搬家了。当时单纯靠人驮驴只能解决吃水问题,不能满足长远发展。
明朝初年,人们从对格台搬下来,大致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去柴家川,一部分去柴家台,一部分去安宁堡。柴家川比柴家台村大三倍。虽然叫柴家川堡,但实际上分为上下城堡。我叔叔家在那里,他小时候经常玩。就我记忆所及,柴家川居民很多,城内城外都有人。解放前,皋兰县有柴川乡,解放初期曾是皋兰县安宁区的柴川乡。后来划为西固区。
1958年,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柴家川的居民和其他人毫不犹豫地搬走了。他们有的去了河口的张家台,有的搬到了红古的张家庙,有的到了四川的幸福村。幸福村当时连名字都没有,人们却给它取名幸福村,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其次,为了怀念幸福寺(规模较大的柴家台寺,据说建于唐代)。
标题:[陇文化]后周世宗柴荣后裔,隐居西固柴家台600年(图)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