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黄河古渡青石津
本篇文章1644字,读完约4分钟
你听过这两句话吗?“先有青石斤,后有韩金城。”“先有西固,后有兰州。”这是兰州史学界流行的两个行话。从这两个耳熟能详的词中,人们可以领略到古代黄河穿越“青石津”在兰州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青石锦在古代被称为“明雀峡”。位于我市西固区新城镇清水村。它与西固区八盘村隔江相望。由于山环水绕,地势险要,成为西汉以来最险要、最雄伟的古代过黄河通道之一。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渡口背面青石峡口修建了一座宽约20米的青石门,当地人称之为“关门子”。在一个层面上,有一个很大的趋势是“一个人保卫它,一万人不能强迫它”。《青石关》开篇,一个诗人在青石关的墙上写了一首藏文诗。诗歌说:
庙建在青石墙上,石地上姓氏焚香;
关内金花平安,渡河平安健康。
在这首打油诗中,每一句的第一个字都是连在一起的,那就是“青石官渡”。这个“关门子”是50年代兰青铁路修的时候拆的。目前,在古渡青石金原址上竖立着一座骆驼形石碑。碑上碑文写道:“青石金,西汉有名,名青石。古之时,军欲扼之,丝绸之路锁于阴,江边多战。直到明清,仍是直接通清(海)新(新疆),咸丰十年,青石关城建成。有一个老公,关上门,锁了公的。”
为什么这块石碑的形状像骆驼?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根据当地的传说,在清水河对面的黄河上,有一个巨大的礁石,像一只躺着的骆驼。人们称这块礁石为“骆驼石”。这种驼绒石可以随黄河水量下沉或露出水面。黄河水量大的时候,这块驼石沉入水下,成为礁石;黄河水量减少时,会出现驼峰和驼体,所以也是测量黄河水量的标志。
青石关背靠高山。因为这里悬崖上裸露的岩石是青灰色的,所以也被称为“青石山”。青石山也被民间称为“青石山”,因为它有许多青石,看起来像狮子。相传,在古代,有一天一只狮子来到黄河岸边喝水,翻过身来,在黄河岸边形成了一片美丽的滩涂。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传说啊!
以水为起点,在河边建一座城市。这是古代战争的规矩。更何况是在连接东西的古丝绸之路和黄河交汇处。怎么能不在这里设置穿越和建筑海关呢?青石金对面的八个河口,成为历史上最理想的靠泊码头。不仅可以做贸易,也是兵家攻守的战场。
据《史记·漂骑传》记载,元元年(公元前124年)霍去病奉命“骑千余匹马出陇西”,从今河口起,可西渡黄河,南渡黄河数次,出河西匈奴。到祁连山,两次击败匈奴,控制河西走廊,打通西域之路。
汉宣帝元年(公元前61年),将军赵充国奉命攻打西樵。至金城,领兵一万余骑,恐被枷锁所掩...他依次经历了这一切。”击败敌人。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吴三桂造反,兰州守备响应叛乱,杀了地方官。兰州市镇沅桥为了坚持下去,拆除了。一时间惊呆了。赣州府尹张勇急令西宁总兵王金宝领兵讨伐。大军到达青石金对面的八盘村时,发现河水湍急,难以穿越,对岸有叛军把守。形势非常危急。当地叔叔朱颖昌听到这个消息后,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房子拆了下来,用房梁和木椽绑成筏子,半夜潜水过黄河而死。他迅速击败了兰州叛军。之后朝廷表彰朱颖昌叔叔对官兵的帮助。他们坚持不接受官衔,只接受了一些河田的奖励...
随着兰州经济的发展,青石津成为民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渡口。一时间商人云集,经济繁荣。当时准备渡河的牛、羊、马、骆驼、米、油盐、丝织品瓷器等物资,用八条船摆渡到黄河南岸。解放前夕,八盘村三分之一的家庭靠渡船生活。到现在,八盘村有一条路叫“船巷”。
“古渡不古”。青石津渡口坐船渡近百年。直到1948年前后,八泊位轮渡才逐渐停止。后来在古渡口附近建了一座吊桥,连接了黄河南北。更有意思的是,青石嘴村的居民,他们的方言俚语,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和河口人完全一样,和青石金谷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两个村子一直很友好。
“在古代,当你穿越广阔的野水村庄时,没有办法区分以前的村庄”。今天我们在百里看黄河风情的同时,能否也来河口乡八盘村,缅怀青石津古渡口的雄伟外观和风采,看看青石津古渡口的这种生活,听听当年拉船的号声,领略一下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兰州的根。
标题:[陇文化]黄河古渡青石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陇文化]钟繇楷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