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地方史志编纂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
2005年6月,在全国第二轮修志的大背景下,正宁县志的编纂正式拉开帷幕。在此之前,我们组织了团队,赢得了资金,购买了设备,招募和培训了修订人员,并编写和修订了大纲...可以说几个负责改版的同志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工作。特别是在全县范围内,自行报名、公开笔试、面试答辩、深入单位走访、调查评选编辑成为全县新的课题。到2007年9月正宁县志初稿全面定稿时,我们把书本和思想都盖起来了,新思想、新观念的引导不可或缺;新方法和新措施的使用使我们在工作中走捷径。当然,编纂地方志的艰苦而枯燥的实践让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和成熟的思维。
第一,主编和副主编要在地方志修志之前和修志期间,努力把自己锻炼成贤人和通才。因为地方志的每一章都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要想在更高的层面上指导编辑工作,就必须全面细致地研究这个课题,才能高瞻远瞩,胸有成竹,说话令人信服。他不仅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也是理论家。这样的主编,副总编,名副其实。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每天自己安排学习内容,有计划地学习相关史籍书籍,写出学习总结和心得。如《中国地方志》、《文史知识》、《新华文摘》、《信息卡》等地方志和报纸。我平均每年写四篇学习笔记和两篇相关知识的摘要,有效地指导了我个人修志的实践。第二,对于典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要尽可能地梳理线索,全面集中地撰写文化史料,以达到保存交流、数据共享、力求统一的目的。三是如实记录考察中学到的社会风俗人情,突出个性。它不仅可以练习写作,还可以对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进行更好、更深入的研究。写了《高原上的人》《高原上的路上》《高原下的村庄》《高原上的闹市区》在报纸上发表。这些看似独立的随笔,一旦串在一起,就是当地社会史的立体画面。四是把资料工作作为编纂地方志的首要工作来安排和开展。不仅是间接数据,还有二手数据。对于一些珍贵的资料具有填补一些空空白的意义,发扬曲线探索和寻找终点的精神,找出真相。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我县抗战烈士的记录是空·怀特,省和地区的记录都没有。正宁县志主编王黎明同志挤过人群,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没有如此漫长的八年民族抗战,他就不可能在战场上流血,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贡献。最后,在《中国革命历史第二档案》中,发现我县有6名抗日烈士,载入史册。总之,一个个半吊子的历史学家,最终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学家,这其中包含了比别人更多的辛苦。这两年我们受邀参加省市地方志研讨会,能和经验最好的教授学者交谈,自然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奖励。
第二,合理的分工和科学的分工可以保证地方志修订的进度和质量。地方志的修订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和谐、政府倡导和组织真的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珍惜和利用好这个机会,真的是有兴趣编纂地方志的同仁思考和把握的事情。正宁县大约有六次修志活动,新中国成立前有五次,多为个人活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认知程度、编纂记录的条件和设备等。,它们能和现在相比吗?但是,就我个人认为,在清朝,正宁县遇到了兰。“在大众的业余时间,我研究旧记录,深感遗憾的是,它们缺乏准备,毫无准备。那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烧了灰,在远方的盐堆旁寻找,浪费了灯和笔的力量,耗尽了精力,写了校对,认识了一个人,出乎意料。新方志中的序、图、表、志、传、录、录等内容齐全,资料详实丰富,文字精美,论述严谨,富有远见卓识等。,这一点我在其他县的地方志中也见过,无法与之相比。人家一个人,我们几个人?人花两个月,我们花两年,甚至更多。所以大家手编地方志的思路和提法还是挺不错的。但这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劳动,特殊的工作。要表现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考虑责权利的统一;先抓事业,先抓质量,先抓进步。这就需要主编和副主编带头写,要带头出示范性篇章。然后,带动大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写一章。也就是说编年史写在最后,是一种“纸上谈兵”,而不是说说而已。史志办建国后,如何充分利用它,如何选择它的长处,如何老中青搭配,如何约章,如何把经济政治措施落实到位,等等,对于地方志的修订都是非常重要的。主编是否是“聪明的人才”,是否有战略控制和组织能力,是否能恰当运用统筹兼顾的原则,是否能合理分工,是否还能体现科学性,这些都是地方志修编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标题:[陇文化]地方史志编纂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我和康秀林前辈的著书情
下一篇:[陇文化]评朝歌小说《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