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寻找甘肃最美诗词】他们用诗歌记录下甘肃的美和历史
6月11日(西商日报章子怡主编)“甘肃诗会”,由甘肃诗社和西商报联合主办,已举办两个月。这期间,很多读者都在脑海里推荐过“最美的甘肃诗词”。在最美的诗歌阅读中,男女老少都在镜头前阅读,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展示中国诗歌在阅读中的节奏之美。这几天,在读者热切推荐的诗词中,组委会梳理发现,除了一些当地景点的诗词外,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的诗词是最受推荐的,也是最常被推荐的。
王维写《从军》描写两次过凉州后的边境战争
与陇右有关的边塞诗太多,约有2000首,其中1500首与西北有关,许多边塞诗与陇右有关。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受命监督御史。王维从长安出发,基本遵循丝绸之路的北线。从王维的诗中推断,他沿着泾川、平凉向西,绕六盘山到宁夏固原(即小关),然后沿着小关路到靖远,到达黄河岸边,渡过黄河,进入景泰,再经古浪大井、图们进入武威。这是汉唐时期长安通往西域最便捷的道路。这也是王维第一次来凉州,天宝四年王维又来了一次凉州。
在凉州,王维经历了紧张的边疆生活,接触了许多西域文章。激烈的战斗,独特的民族风情,无边的风光,都进入了他的笔下,展现在无数读者面前。王维写道:“吹喇叭招行人,闹起来。悲伤的马嘶混乱了,努力渡过金河。在沙漠的黄昏,在战争的硝烟中。尽你所能,回到皇帝身边。这首歌《从军》,描写的是在部队作战的士兵的生活。在喇叭的声音和噪音中,士兵们紧急排队准备出发。胡佳声音动了,战马嘶鸣,唐军将士开始渡河。战斗结束,士兵们俘虏了敌兵,好消息传到了皇帝那里。
边塞诗人岑参记录了唐代甘肃历史和边塞风光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两次从军队边塞奔赴西域,写下了许多描绘边塞之外风光、反映边塞将士军事生活的诗篇。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有30多首是他去西域、途经甘肃时写的。这些诗有的气势磅礴,气势磅礴,奔放不羁,有的朴实美好,悲凉苍劲。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唐代甘肃的政治军事形势,描绘了奇特而壮丽的边疆风光和风俗习惯,表达了边防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天宝年间,写道:“凉州七城十万屋,胡人半解琵琶。”当时凉州城是陇右三十三州中最大的。
“向着百丈高峰,俯瞰燕枝。在高山上,汉兵留下的堡垒高耸入云;天空很广阔。在过去的一年里,霍江军在这一年里远征匈奴。匈奴终究不可能灭绝,寒山承载着这些混乱的事实。只看鸿雁飞,痛。”高适在去河西哥舒翰幕府的路上写了这首诗。在此之前,高适两次未能谋职,所以这首诗还是有着强烈的伤感。登高望远,直视河西边塞,将“汉基地”置于“湖田”之间,可以看到严密的边防。联想自汉朝以来长年征战的历史和匈奴的不朽,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诗中的阎志,又名阎志山,位于山丹县东南40公里处。
李白和杜甫也留下了关于甘肃的诗歌和故事
李白,诗人,生于陇西季承(今甘肃天水市)。李白写甘肃的诗数不胜数,描写甘肃天水的关山月更是被频繁推荐。李白描写的天山是甘肃和新疆之间的祁连山。汉朝时,匈奴称祁连山为“天”,所以祁连山又叫天山。在这首诗中,描述了驻军士兵望向边境城镇的景象,当他们想起自己的家乡时,不禁露出悲伤的神色。这时,士兵的妻子们在高楼里,看到远方的亲人时,哀叹不已。
公元759年初秋,48岁的杜甫逃离战乱饥荒的关中,沿着通往周琴(天水)的崎岖山路艰难前行。他想留在周琴,等待战争结束。然而,在周琴流浪三个月后,他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建房地点,把希望寄托在铜鼓(成县)上。结果铜鼓还是没有合适的住处。然后他去了成都,建了杜甫草堂。
标题:[陇文化]【寻找甘肃最美诗词】他们用诗歌记录下甘肃的美和历史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