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精品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文化小康”服务“全面小康”
本篇文章1829字,读完约5分钟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所谓“小康社会”,就是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它不仅是物质上的小康社会,也是文化上的小康社会。多年来,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科学、合理、完善的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地区、不同群体差距仍然很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贫困地区,文化观念落后,文化产品匮乏,文化生活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扶贫。
做好文化扶贫,关键是落实Xi总书记“精准扶贫”的要求,即做到“一个标准、两个质量、三个质量、四个现实”。
一个是准确,就是支持的对象一定要准确
目前,中国有59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超过7000万,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文化援助”,将群众的“要”文化与政府的“送”文化相匹配,继续推进优质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的延伸。针对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以及多民族杂居、少数民族聚居的现实,利用现代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发展的创新模式。特别是要强化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特色,打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和充满活力的当代文化”,支持和引导区域特色文化的品牌建设。
双是高度重视“文化造血”
“文化扶贫”不仅指“送文化”,还指“种文化”;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一个民族的大厦要有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全民素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可以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转化率和利用率,促进文化产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改变贫困,首先要改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和观念,这离不开文化。只有普及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和观念,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困落后,真正达到扶贫致富的目的。因此,在“文化扶贫”过程中,我们通过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组织文化扶贫志愿者、培训当地文化工作者、采取各种措施,使文化的种子在贫困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是开展“精品扶贫”
“文化扶贫”也存在“适销对路”、“因地制宜”的问题。过去,人们经常把一些过时的东西、旧衣服和旧书送到贫困地区。现在这样做不合适。在我看来,“精准扶贫”对我们来说也应该是“精细扶贫”,也就是说要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满足贫困地区的文化需求,才能起到更大的教育和引领作用。在这方面,以美术馆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中国国有和民营美术馆超过500家。数据显示,2011年国家美术馆的参观人数为1500万,两年后上升至3000万。它反映了人们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普及艺术经典会迅速提高全社会的审美水平。我国传统文学、戏剧、民间艺术、电影等经典文艺作品有着广泛的审美基础和需求。如果我们把它们做成适合传播的文化产品,与大众分享经典,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响和巨大的共鸣。
四个现实,就是做实事,求实效
“文化扶贫”工作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空虚”和“空".”为此,必须做实事,求实效,做到“做无功德之事”和“以事实办事”。就美术馆而言,正在进行的国家美术馆藏品普查涉及300多家国有美术馆。据现阶段统计,有近60万件藏品。如果这些收藏品有计划地展示和传播,它们产生的文化能量是可以想象的。美术馆的画库不是冷库,而是宝库。要盘活这些躺在仓库里的国宝,不断向人民献宝,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的民族艺术收藏。
要在“文化扶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加强文化服务标准化和长效机制建设。二是实施资源整合,将国家、省、地级文化资源层层渗透,充分应用于不同规格的活动,发挥文化传播的影响力。第三,组织专家组去贫困地区进行“经典解读”。四是创新经典资源数字化文化服务,以信息化手段推进文艺经典资源共享。第五,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基金项目、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经典项目推广。第六,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将“普及经典”作为“文化扶贫”的任务,作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评价的重要指标。
“观察天文观察时间变化;看人文要变成世界。”让我们用文化“开垦”荒地,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素质,用文化服务和文化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美术馆馆长)
从3月2日召开的省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5年,全省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在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加强监督检查、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着力构建医疗器械风险防控体系,取得良好成效。
标题:[陇文化]“精品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文化小康”服务“全面小康”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假离婚骗贷”存诸多风险 业内称难度大不可行
下一篇:[陇文化]西塘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