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华阴老腔:穿越时空的震撼
华银老派表演
华阴老式乐器:板胡
演员们正在表演华阴的老调《关中古歌》
新华社李安(图片)
“华阴老曲欲呼,以致djinn劈开华山,以致老龙离秦川,以致黄河转……”在央视春晚上,华阴老调艺人和歌手谭维维演唱了《华阴老调一呼》,以天马行空的“古音”震撼了观众,引起了人们对老调的兴趣和好奇。
轰轰烈烈的老调响起,仿佛人们可以看到古代战场上的矛戟刀剑,而人们在欢呼,在吞吃山河。陕西人坚强的性格和坚强的心态涌现出来。
这是老调了。以其独特的魅力,能在瞬间激发观者的情绪,不断掀起高潮。懂或者不懂的可以被它深深感染,一起大声加油。
产地:
黄河岸边船夫的号角
一开始我以为老调一定是八百里秦川的产物,其实不是。漫长的水运历史造就了一首唱了几千年的老调。
西汉时期,在渭河、洛河、黄河交汇的三江河口,西部有一个连接长安的水陆码头。千帆参加了比赛,有许多船夫。因为逆水行舟,不可避免的要光着膀子,光着脚拖着船。船夫拉船的时候总有一个人开始喊歌,所有人一起喊推。有人用一块木头有节奏地敲打船板,这首歌有号召,有合力。那时,船夫的号声会一个接一个地传来,响彻大江。
就这样,黄河上的船夫拉了2000年。一个人开始喊歌,成了主唱,而所有人一起喊,成了所有人的合唱。木块敲击着木板,变成了乐器,于是黄河岸边有了一种独特的戏曲——老调。这首歌,以及船夫用竿子打船板的声音,都融入到了老式的表演中,形成了老式表演特有的“拉普调”,其中打击乐和震撼木是由船夫用竿子打船板演变而来的。
虽然老调是由西汉船夫歌在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但在我看来,即使船夫歌也只是在这片黄土地上落地,才让它如此流行,如此有力,如此振奋人心。
表演:
五个人是一出戏
生于华阴,老调真的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一部剧只需要5个人支撑:签名人(皮影戏)、副签名人、前手(主唱)、后台、板胡。但在这部剧里,不缺“生而为人,末而为人洁而为人丑”。然而,这五个角色都是由一个主唱扮演的。除了唱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表演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非常擅长“弹签名”,演奏各种乐器。
老调以武戏著称,极其雄浑浑厚,具有生动迷人的艺术魅力。老戏的唱段是板式变体结构,比较简单,有慢板、紧板、流水板、飞板等。助手是拖船的曲调,主要乐器是秦越,板胡也是重要的乐器之一。伴奏音乐多为重叠乐句,用拍板代替唢呐,增强伴奏效果。隔板,又叫檀香,常用在枣木中,发音洪亮,常与塘沽、抱鼓、锣鼓搭配,最能突出老式高音和激昂的音乐特色。
老式唱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拉普调”。所谓Lapo,就是主唱唱完一部剧的最后两句,就大声喊出来,然后全台的人都跟上,仿佛有他们在舞台后面。基调激昂雄壮,气氛热烈,既增强了剧情,又将表演情绪推向了持续的高潮。这种唱法最生动的描述就是“所有人都有,全台湾都喊,震得鬼神都哭了”。表演时,老派艺人一手拿着木凳,一手把木块高高举起,有节奏地用力敲打木凳,让观众和演员产生激情,遥相呼应。
继承:
打破刻板印象,找到突破口
老调的传承显然是家族性的。最开始是以世袭的方式从泉店张家家继承,主要用于家庭自娱。后来进入民间活动,社会功能日益加强,形成专业剧团。老式的班社大多是以包厢正厅号命名的,比如永盛班,还有的是以说书人自己命名的,比如全盛班。
老套的剧本从不流传,从而形成了对其解读的封闭性。但1928年,老调被盗后,不同姓氏的流派相继出现。同时,随着张氏家族的繁衍,演唱风格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粗犷的风格却保持不变。
90年代初,如果说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只是让人知道了老调的存在,那么话剧《白鹿原》让观众对老调有了面对面的了解。从“只闻其声不见其声”到“既闻其声又闻其声”,在传承老调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曲折而耐人寻味的。
2006年5月,华阴老墙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关中民间艺术博物馆老戏班的成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和传承人的保护提供了舞台。
一面以水土养一面,一面创造文化。老调这种以前并不广为人知的艺术形式,现在正在打破过去闭关锁国的格局,以不可抗拒的势头进入大众的视野。
标题:[陇文化]华阴老腔:穿越时空的震撼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