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奉天落子传承人已逝沈阳老腔仍绕梁
无形工程奉天螺子的表现。平轩照片
在央视猴年春晚上,歌手谭维维与民间艺人合作的《华阴老腔喊》,以苍凉粗糙的“古音”震撼了中国亿万人民的心灵,让人们看到了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
在另一个地方,舞台前也有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近日,沈阳辽宁大剧院的一个团队以同样铿锵的激动和真实的声音用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人们记住了在这片黑土地上诞生和成长的艺术——奉天螺子。
86岁的张长海兴奋地说:“我家住在老北市,奉天螺子的出生地。我是听着奉天螺子长大的。虽然几十年没听过了,但再听到还是热血沸腾。”
鼎盛时期,奉天比京剧还火
奉天螺子主要源于唐山螺子。1919年第一次通关,当时沈阳发生水灾,受灾群众从农村涌入城市,沈阳人口剧增。为了帮助灾民,张带着专门演汤山锣鼓的剧社到沈阳玩了一个月。1920年,张还邀请罗子戏社与梅兰芳、剧团演出。
此后,唐山锣鼓在沈阳生根发芽,与东北风情、生活习俗、语言音调、欣赏习俗融合,逐渐形成了高音、激越、浑厚奔放的唱法,形成了以大嘴发音为标志、粗犷豪放为特征的凤天锣鼓。有许多著名的学校和以李金顺、小马宏和芙蓉花为代表的学校,有100多个班级和俱乐部。
据沈阳和平区文化管理处处长赵白成介绍,起初歌手集中在沈阳老北市,主要在老北市西南和西北地区演出;1920年,绰号高的沈阳戏迷高景山等人在北市场修建了大观茶园(现辽宁青年剧院),这是沈阳最早的剧院之一,很快成为该市最大的花园。
“那时候,奉天比京剧还火”。赵白成说,他每次和京剧、梆子同台演出,奉天螺子都是主角,是整个演出的大结局,演出成本超过其他剧种。巅峰时期,大量来自奉天的艺人迁入南方大城市。艾连俊、白、于凌芝的剧社在上海合作成立“三会”,在上海引起轰动。《上海日报》报道:“整个上海都经历了奉天坠子热,人们像看妖一样被奉天坠子剧迷住了。”
百岁不能止步于此
为什么曾经风光一时的奉天会渐渐消失?奉天螺子专家文志说:“奉天螺子并没有消失,只是后来被平剧取代了。”但是,在沈阳流行了几十年的老调怎么会戛然而止呢?很多老沈阳戏迷聚集在公园广场,没事就互相吼。业余文化团体盛京平剧团里还有几十个退休老人,经常聚在一起唱奉天螺子。
2006年,奉天螺子进入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沈阳和平区文化中心的主要保护项目。82岁的张赛红成了奉天螺子的继承人。
张赛红,本名李小梅,出生于河北省。1930年随养母赴沈阳,1934年入孙家班,师从学艺。除了每天和师父一起学习,他还接受著名艺术家如李金顺和小马宏的指导。因为她的唱功和肖骁·马红很像,所以被称为“肖骁·马红”,并改名为张赛红。1950年加入东北评剧团,1958年调入辽宁戏曲学校任教,1985年退休。
由于张赛红被认定为高龄继承人,沈阳市和平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奉天螺子学习中心,设立了排练厅,同时购买了大量道具供70名观众观看演出。2015年11月,和平区文体局对奉天螺子小剧场进行了改造,成立了奉天螺子剧团,抢救发掘了15部传统剧目,每周四、六进行排练,定期为社会演出,让曾经繁华的“螺子园”重现在申城。
与此同时,和平区还编制出版了《奉天螺子星》、《奉天螺子剧目考》、《奉天螺子音乐考》、《奉天螺子入门》等4本保护性图书,录制了《桃花寺》等15张传统剧目光盘,为张赛红录制唱段,刻成光盘,请青年演员配合老艺术家演唱。2009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了奉天罗子班录制的《桃花寺》、《秦雪梅丧孝》、《偷金砖》等选段。2011年,奉天螺子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5月28日,被授予“辽宁省民间艺术家”称号的张赛红逝世。两个弟子刘桂芹和刘茂青从她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培养了白云等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如今,新旧结合的奉天螺子剧团在舞台上活跃了很久,沈阳的老调依旧挥之不去。(本报毕育才刘墉)
标题:[陇文化]奉天落子传承人已逝沈阳老腔仍绕梁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