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刘一明修道:榆中兴隆山流传的神奇传说
50年代的兴隆山建筑
兴隆山窝桥
兴隆山白桦林
旁白:岳兴文,榆中县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的研究者
被称为陇右名山的榆中兴隆山,早已为人所知。但是,看风景容易,认识山的真面目却不容易。
兴隆山距兰州市60公里,海拔2400米。在古代,它因其无边的白云而被命名为云起山,它长期以来被称为龙上的一个景点。这座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山。自古以来,许多民间传说就在山内山外流传。据说到了西周,就成了人们挖坑修行的地方。宋朝时,宫廷医生李渊致力于修道。后来,他听说湖南有一个叫鲍芹的人,于是他们相遇并同意修道。他们把名字改成了秦芷彤和李志恒,四处游历练习。后来秦、李来到榆中兴隆山朝阳洞修行,这个洞也叫仙人洞。
但在众多僧人中,不能不说他就是清代著名道士刘。他不仅大力整修兴隆山,还在兴隆山行医,拯救无数生命。今天,龙上清代著名画家唐濂是刘的弟子。时光荏苒,一百多年后,刘及其弟子在兴隆山的故事成为兴隆山众多传说之一。
今天我们来听听岳兴文关于兴隆山的故事。
刘修道,住在悬崖边的山洞里
在榆中,有人不知道道士刘。但说到兴隆山刘烨,妇孺皆知。在民间,乡亲们常常称呼自己德高望重的长辈,对水土发展有贡献的长辈,勇于扶贫的长辈。所以民间说刘烨和叶莉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与家庭和年龄无关。也可见我们渝中人对刘烨的尊重。
说起兴隆山的传说,一定要说到刘师傅。刘烨,名刘,字武,号苏朴子,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山西曲沃人。交通不方便的时候他是怎么到兴隆山的?还有一个故事:据说乾隆十八年,刘去甘肃看望父亲,看到榆中兴隆山的美景,就有了留在这里修行的想法。但那时候他还年轻,修道的想法只是一个愿望。后来他在陆祖川读黄的时候,就萌生了去俗的想法。就这样,他开始四处游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包括西北的甘肃、陕西、宁夏、青海。在旅途中,他逐渐坚定了修道之心,拜小生谷老人和齐凤祥公公为师,皈依道门。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高宗再次来到甘肃榆中的兴隆山。此时的他眼界开阔,阅历丰富,见识深厚,想起了自己之前的愿望,最终决定在兴隆山止步。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在兴隆山完成了22种道教作品,建造了灵官殿、西辛亭、三清殿等62座建筑,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兴隆山道教丛林。
刘住的地方很有特色,叫舒适的小窝。舒适的窝在兴隆山西峰雷祖庙南侧的石洞里,里面存放着各种书籍和版画。是刘师傅写书、念经、修行的地方。据说还有一个考验人心的地方。
本来通往舒服窝的路很陡,人们就取了个名字叫射神崖。所谓舍命崖,原名炼石,以艰难山路考验,看修道之人是否有心志,意志是否坚定。路很窄,就是一条窄窄的小道,宽度不到100米,下面是悬崖。如果你忽视它,你会担心你的生活。
现在人们认为他选择这个地方学习,其实是为了避免被某些人打扰。果然修道的人想法不一样。
冯道人,用几根树枝,引来山泉水
刘在兴隆山生活了40余年,不仅招募、修缮、修复山居建筑,而且以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不说别的,刘本人就有高超的医术。著有《眼科启蒙》、《验奇方》等多种医书。他在兴隆山的时候,培养了300多名弟子。在缺医少药的时代,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不过刘烨的弟子虽然很多,但真正出名的只有三个人。根据民间传说,他们是三个弟子:懒凤道、脏康道、唐烨。这些年来,我在兴隆山周围做了一些搜索,很多人给我讲故事,讲的都是刘晔在兴隆山流传的故事,层出不穷。住在山脚下石臼岔的单万成,当时已经78岁了,但他讲的是刘师师及其弟子的故事,非常精彩。
懒冯导的故事是这样的:懒冯导的名字叫冯杨贵,山西人。他13岁的时候,父母愿意把他从路上送走。刚到山上的时候,他特别勤快,要么每天打扫寺庙内外,要么每天劈柴挑水。完成这些任务后,找一个安静的房间读经,学习内丹学理论。果然,几年后,他的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人变了。他整天睡觉,不念经,不干活,不练功,不在香地里搬铲子锄头,不上山打柴。一句话,什么都不做,于是就给他起了个外号懒冯导。自然也受着别人的眼光。
在山里,吃饭的时间是固定的,几十年不变。懒冯导吃饭总是到,一点都不懒。但是有人恶作剧了。有好几次,我都是故意改吃饭时间,不是提前就是延后,但是我没有通知冯道士。谁知道,偷懒的冯导会非常准确的把握晚餐时间,不晚不早,等饭熟了再说。现在大家都觉得他有点厉害。然而,我们必须试一试。于是,消防员把偷懒的冯导的吃碗藏了起来,看你这次有什么招数。果然,他端着饭碗来了。
有一次,刘出去集资很久才回来。懒冯导看到师父来了很开心。刘说:我渴了就想喝水。懒冯道道:“师父,你留在这里,我给你拿点水来。这很奇怪。这个人变得勤快了。过了一会儿,冯道士端来一碗水,说道:“师父,这是太白泉的水。太白泉很远。半个小时都不会回来。因此,刘故意泼水,又要了一碗。他跟在后面,偷偷看着。原来是冯道士把碗拿到院子里,找了几根树枝捡起来,水就来了。据说冯道士后来成仙了。
帮助一位老人后,唐莲学会了医术
脏康道,名康阳泉,常工人。他常年不洗脸,早起,学医,待人。别人什么都不给他。根据民间传说,他是在某年的6月6日建造的。第二天,道士朋友去看他,发现脏康道已经安顿好了。桌上有他的语录:多行善事,少烧香磕头。
可见,刘根据弟子的性格,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他的第三个弟子是清代甘肃著名的书画家唐莲。刘的画像和墓志铭都是唐濂所作。
但在民间传说中,唐莲和刘烨同时学道。故事是这样的:刘在当道士之前叫吴。他虽然一心为道士,但长期达不到积极的效果,只好暗暗担忧。
一天,一个老乞丐来到山下,想在刘修道的地方过夜。但是,老人太粗心了。破棉袄上满是痂,一双鞋已经穿破,流鼻涕。刘拒绝了老人的请求,因为他不想别人打扰他的修道生活。就在这时,唐莲上山来了。他问老人他想要什么。老人不吃饭,不要钱,不谈住宿。唐莲问他要什么,老人说:“我要皇后送的两双发夹和两筐南海水晶。”。这下,唐莲惊呆了,去哪里找。然而老人却笑着把他拉进了唐莲的房间。
于是,两人交流了一夜,唐莲学到了不少真传真传。第二天,唐莲送老人下山。看,老人在半山腰的天空中。刘连忙问唐莲,这是山谷里的老人。之后,刘搬到悬崖上的一个山洞里,学习实践,苦心钻研医术,终于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这些流传在兴隆山的民间传说,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却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故事里,说是是,说不是不是,是不是。我们不能当真,不能仔细研究,但做好事、扶贫、勤学好学、苦学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王文渊局长)(翻拍的信息图)
据《兰州日报》报道,我省2016年第三轮专项巡逻动员部署会近日召开。7支巡逻队从10月底开始,对包括省发改委在内的21个部门和单位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专项巡逻。
标题:[陇文化]刘一明修道:榆中兴隆山流传的神奇传说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