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翁同龢日记回到上海 1948年曾被翁氏后人带至美国
19日晚,翁同龢1948年由翁氏后人从上海带到美国的日记终于回到上海,与2000年在上海图书馆归还的“翁同龢藏书”团聚。
上海图书馆古籍专家陈先兴两次参加《翁文学》的回归,兴奋不已,甚至说自己很有成就感。作为这两次文学大团圆的见证人,我深感荣幸。
我记得2000年4月28日,是中国文化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翁氏藏书,一家六代保存的私人藏书,在海外游历半个多世纪后回到祖国,上海图书馆共正式收藏了80种542种珍本。
当时,这批藏书的“主人”远在美国的翁·王锷先生发来了传真。他说:“现在是我向上海致敬的时候了。我本来是常熟人,但是出生在上海,所以对此很庆幸。我在美国东北部的山区,就像地球的尽头。梦到了已经告别的古书,难免会断断续续的怀念,但会回到祖国,有无限的满足。”
无价的翁藏书是秘密的
翁藏书是晚清著名“皇帝”、维新派支持者翁同龢的产业。藏品源于翁同龢之父翁新村,历经六代,成为“晚清九大藏品”之一。翁的藏书中有令人惊叹的独特秘籍,如《少子物语》、《长短经》、《苏诗话》等。,这不仅是每本书最早的版画和祖先,也是国内外仅存的独特书籍。但在世代传承中,翁家始终对别人保密。到民国初年,已经没有人知道翁藏书楼的下落,连研究清代藏书楼史的专家都得出结论,翁藏书楼“已无纸剩”。
没想到,1985年,翁的藏书突然出现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珍本书展”上。当时在美国参观展览的中国著名学者和先生欣喜若狂,专程拜访了翁藏书家万哥先生。才知道翁王锷是翁同龢的第五个孙子,翁氏家族收藏的古籍善本于1949年初由上海运往美国。回国后,傅熹年先生将《翁藏书目录》复印给国内一些知名专家。他们的结论是,《翁藏书楼》是海外唯一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私人藏书楼,也是自清代以来海外收藏的最后一批珍贵的中国古籍。
文化界携手回归藏书“护驾”
种种迹象表明,年迈的翁·王锷先生也在为这个收藏品寻找最合适的栖身之处。1997年春,翁王锷来到北京,悄悄参观了嘉德公司的春季拍卖会。嘉德公司得到这一信息后,主动拜访翁王锷,问他是否有兴趣参与这里的拍卖,但他没有决定是否参与。翁王锷于4月12日离开北京抵达上海。他主动参观了新的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关人士事后回忆,这似乎是翁藏书与上海图书馆联系的开端。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得知翁收藏的消息后,希望推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回归故国。经过多方努力,他们与翁先生协商:这些书将参加2000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拍卖。
短短10多天,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相继与嘉德公司联系,表达了浓厚的兴趣。最后,上海图书馆与翁王锷先生达成协议,通过协商而不是拍卖的方式将这些珍本图书转移到上海图书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人民政府花了450万美元先行一步,让漂泊海外半个多世纪的翁藏书得以寻根入驻上海图书馆。“当时,请求指示、呈件、答复等。,所有链接一路都是‘绿灯’。”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感到极度的感动。
4月12日,一行10人从上海来到北京,护送翁图书馆到上海。所有“翁的书”都装在7个大箱子里,用2辆面包车送到北京站,装在13号列车的硬卧车厢里。监护人公司的两名工作人员也陪同护送。这辆马车是完全封闭的,由武警看守。
4月13日上午10点15分,列车顺利抵达上海。11点,“翁藏书”到达上海图书馆珍本图书馆。该藏书80种,542卷:宋代11种,元代4种,明代12种,清代26种,名家手抄本27种,其中宋代手抄本《集韵》、《少子内外物观》、《长短经》、《重刻脚印》、《会昌一品集》,这些珍本古籍的回归,不仅丰富了上海图书馆的珍本古籍藏书,也成为中国当代藏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标题:[陇文化]翁同龢日记回到上海 1948年曾被翁氏后人带至美国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