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志在远方,何惧风雨兼程——中国电影的回眸与展望
在过去13年的产业改革中,中国电影艰难崛起,从低谷边缘走向世界中心,成功改写了世界电影的版图。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双重作用下,电影的语言、概念、受众、环境甚至边界都在不断被打破、刷新和重构。我们需要更新甚至重塑对电影的理解。
“400亿元”是高点,也是起点,点燃了新的梦想。比“400亿元”更可喜的是比黄金更值钱的信心,是电影行业成长前进的姿态。
截至2015年12月3日,全国票房突破400亿元。新唱片的惊喜就在不远处,由电影《大师》、《寻龙诀》和《六先生》领衔的贺岁档将接踵而至。2015年全国票房固定在哪里,这是一个新的猜测。相比破纪录,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在全球经济疲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年里,中国电影市场绘制了一条令人振奋的上升曲线,预计增长率为45%。
为什么中国电影业逆势崛起?自2002年电影体制改革开始以来,中国电影历经艰辛,乘风破浪,自我调整,融入世界。当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电影的年票房不到10亿元人民币。当时谁也想不到,产业改革会引领中国电影市场一路狂奔——2010年底票房突破100亿,2013年底突破200亿,2015年9月5日突破300亿,然后不到100天就实现了400亿的飞跃。13年来,中国电影从低谷边缘崛起到世界中心,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和世界第一大电影制作人,成功改写了世界电影的版图。中国电影的速度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中国故事”的多彩篇章。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有些事情不应该忘记。110年前,在北平前门外的丰台影城,一个叫任景丰的沈阳人悄悄地打开了中国电影的大门。从那一刻起,中国电影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描绘了这片土地上的万千气象,塑造了无数心灵。今天,无论如何书写中国现代思想史、当代文化史、中国精神史,都不可能抹去电影的光芒。人们可能已经忘了,36年前,面对当时的电影界,导演张暖星等人在《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中大声疾呼:“我们是否应该向世界电影艺术学习,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们目前有很多电影的电影语言太陈旧了!”新世纪之初,中国电影曾经如此脆弱,产量下降,市场稀疏,电影企业难以运营,电影行业几乎没有“行业”的概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即将遭遇好莱坞大片的消息一出,忧心忡忡的电影人齐声高呼:“狼来了!”
“狼”确实来了,但中国电影没有后退。面对席卷全球电影市场的好莱坞,中国电影“与狼共舞”13年,坚定地站在自己的土地上。虽然数字不能代表一切,但对于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电影来说,每个数字的背后都不简单。从一颗火热的中国心到另一颗,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选择。见证了中国电影作品、电影人才、电影理念的“蝶变”和“重生”。这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昂首挺胸的新时代。
展望未来,希望与挑战同行,机遇与问题并存。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双重作用下,电影的语言、概念、受众、环境甚至边界都在不断被打破、刷新和重构。我们需要更新甚至重塑对电影的理解。
今天的电影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社会方式,是自我表达和文化同构的话语媒介,是大众创业和创新的公共平台,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经济全球化下硝烟弥漫的文化战场。如果《主流》的作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知道中国电影市场从13年前只占北美电影市场的1%增长到现在的70%,他不会对好莱坞电影公司将时钟拨到“中国时间”感到惊讶。针对中国市场的好莱坞电影,被慷慨地植入了中国元素和中国面孔,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好莱坞面孔、欧洲面孔和亚洲面孔。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交流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
今天的电影,以视听艺术和高科技为媒体,正在对当代中国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电影正在重塑我们的视觉思维和听觉类型,定位我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甚至整合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电影产业不仅是文化的创造和消费,也是文化建设和大众支持项目。电影的市场份额表面上是一个经济指标,实质上是文化主权和尊严的前沿。中国电影面临的是母语和英语的较量,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较量,是工业文明和民族文化的较量,是把握未来和机遇的较量。
中国电影如何把握十三五的历史机遇,如何解决这一变化?
内容永远是决定电影生命力的基础。无论是120年前在法国咖啡馆放映《火车进站》的吕米埃兄弟,还是110年前用电影抄袭京剧《定军山》的任景丰,他们都不会想到电影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120年的电影史告诉我们,无论电影的语言和媒介如何变化,电影的本质都不会改变。电影永远是人们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表达世界的方式,永远聚集着当代人最热切的目光和心跳。未来五年,电影技术的更新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的生产力,甚至开辟新的“蓝海”。但是,再先进的技术,再精准的计算,也不可能准确的解释生活的诗意,灵魂的默契。只有技术和内容互补,中国电影才能到达文化的高地。
观众永远是中国电影的生命线。从直面自我到直面观众,是行业留给中国电影的一种体验。从当年的《泰国》到今年的《大圣归来》,已经证明,只有真诚面对影片和观众,真正理解和尊重观众,才能不被观众遗忘和失望。这一“黄金法则”帮助中国电影在过去几年里击败了好莱坞大片,并帮助中国观众建立了对国产电影的信心。相反,当前电影行业的一些缺点或问题,是由于市场上观众的理解狭隘造成的。那些始终把观众放在心里的电影人,会有意识地遏制急功近利的利益冲动,面对观众看电影的诉求,更新自己的创作方法和电影创意,追求电影行业水平的提高。
多元化仍然是中国电影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截至12月4日,中国的屏幕总数接近3.1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电影业的人口红利将进一步释放。目前,城市电影院票房观影人数为11.7亿。平均而言,按总人口来看,仍有大量的无声观影人群,观影需要被激活,需要培育更理性、更多元化的观影文化。目前,中国电影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巩固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转向如何提高质量,实现优化升级。未来五年,中国电影应着力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通过开放电影类型、人才团队、院线类型、观众和院线外利润空空间,进一步平衡中国电影的生产格局,构建健康、多元的电影生态。
政策治理需要继续为中国电影保驾护航。电影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电影政策的帮助。仅在最近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的精神,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八项优惠政策,即将出台的《电影产业促进法》,都给电影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春风。未来,日益扩大的产业规模、日益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和日益复杂的市场条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挑战。如何“管而不死,管而不乱”,进一步简化行政管理,下放权力,规范秩序,将成为管理部门必须回答的课题。
回首过去,110年的中国电影写下了辉煌与骄傲,也一直徘徊与苦闷;年轻的中国电影业一度深陷泥沙俱下,但最终还是冲走了沙子,回归理性。昨天已成历史。对于中国电影来说,“400亿”是一个高点,也是一个起点,它点燃了一个新的梦想,让我们憧憬着一座遥远的山顶,一路走来,无惧风雨。比“400亿元”更可喜的是比黄金更值钱的信心,是电影行业成长和骄傲的态度。
鲁迅先生曾经鼓励年轻人走上人生的旅途。未来很遥远。但是,不要害怕。只有不怕的人才有活路。今天,这也适用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中国电影——
挺直腰板,往前走,路在前面!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7日第24版)
——西商日报,12月14日(李阳)据甘肃联政。com,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从2015年12月初起,省委三个检查组先后进驻白银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甘肃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和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专项检查。
标题:[陇文化]志在远方,何惧风雨兼程——中国电影的回眸与展望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