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山西娄烦古城:春秋楼烦国都城 后被赵武灵王攻破
本篇文章1427字,读完约4分钟
娄烦古城遗址位于娄烦县马家庄乡新村东沟村帝王洞。它是中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娄烦国的首都,在被赵浩棋武陵攻破后依然存在。城市遗址,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家的出现和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古城池遗址。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中国北方有三个游牧民族,即东湖、娄烦和胡林。他们主要以畜牧业为生,擅长骑射,英勇善战。后来逐渐强大,有了抵御秦、晋、燕的实力。娄烦国最早的疆域相当于今天北方呼和浩特到南方雁北朔州这一代。公元前403年,汉、赵、魏分晋,进入战国。娄烦乘势南下,来到现在太原市西北的娄烦县一带。在南下的过程中,娄烦省会城市多次迁至朔州、宁武等地,最后落户山西省娄烦县马家庄乡东沟口。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附近击败中山,制伏了东胡。第二年,胡林和娄烦被安抚。从此娄烦国灭亡,归赵所有,但娄烦这个地名在娄烦国的原都城仍是现在的县名。明朝以后我去了木方,换了娄烦。娄烦古城遗址是娄烦的都城。
娄烦古城遗址现存城墙造型蜿蜒,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长约600米,周长约3500米,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场地西侧的南川河一分为二,分布在河的东西两岸,因为河床逐年东移,河流不断被切割。城南城墙最陡,高约200米,坡度75。人工切割后,城墙建在顶部。北城墙的一些部分也有类似的做法。为了加固城墙,夯土也被用来填充和平整城墙。古城东南角的帝角是古城的最高点,那里有夯土平台的遗迹,应该是建筑平台的基座。现在暴露在外的程楠城墙,被南川河水冲向东西两端。西端预留城墙长53m,宽3-5m,高6m。东端西低东高,倚山。这座山被称为皇帝角,海拔1385米。城墙长约1000米,宽3至5米,高4至11米。从外露部分可以看出,城墙筑有明显的层数,夯层厚度最大0.15米,最小0.09米,一般在0.1米以上..采用平夯和圆杵夯,夯窝直径0.06米,夯面密实平整,夯层中有绳纹陶片和空心脚。有三排穿杠孔,排列整齐。行距1.1m,孔距0.55m,射孔直径0.11m..大部分墙体都是用黄土夯打而成,土质比较纯净。
城址中间约30米处有一条冲沟,冲沟南北平台有文化遗址。遗址文化内容相同,遗迹灰层较厚,文化层厚约0.6-0.7米。钻孔后发现有夯土层、木炭、红烧土、多种绳纹陶片。在靠近河道的一侧,有丰富的地表遗迹,包括建筑构件,如绳索内衬的管状瓷砖、平板瓷砖和瓷砖,以及各种生活用具的残余陶器碎片,如甑和甑。纹饰与钻孔结果一致。瓦纹为旋涡云纹,直径0.135米,厚度0.015米,厚度0.015米。瓷砖表面饰有直的或斜的绳纹,瓷砖底部有手印和布纹。这些标本与同期中国北方出土的资料,特别是赵独有的涡纹瓦当十分吻合。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暴露了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地下文物。出土物品有陶罐、陶罐、陶罐、青铜剑、老虎、箭、箭射马骨、人头骨,说明这里发生过残酷的战争。
娄烦古城遗址是一处内涵丰富、布局严谨的古城遗址。它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标志之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也是战国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国家形成和灭亡的见证。对研究原始部落群体向国家的演变具有代表性意义,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筑和布局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遗址中有葛、青铜箭等兵器、战马骨、带箭人头骨等,为研究古代战争,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少数民族的战争提供了重要资料。(任红民文字/地图)
标题:[陇文化]山西娄烦古城:春秋楼烦国都城 后被赵武灵王攻破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