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博节目让考古学焕发新生机
本篇文章1056字,读完约3分钟
良渚古城遗址如何证明五千年中华文明?海天昏地暗的时候刘河是怎么成为网上的宝藏男孩的?二十万年前的北京人是如何幸福生活的?为什么烧阿房宫是千年谣言?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一个叫考古公开课的节目中得到解答。央视播出的这个大型考古、文化、历史节目,没有酷炫的舞台,没有有网络感的链接设计,没有明星的帮忙,每屏只有一个人。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来到舞台上,向公众讲述中国考古部门在100多年前的重大考古发现,揭示一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表达文物的美。
上一次一个文化文化节目引爆互联网,是一年多前的《国宝》热播。文化的核心,品种的外壳,严格的质量控制,创新的表现方式,直接把节目推上了现象级爆炸的宝座,网友们纷纷称赞博物馆改变了文物。这些高质量的文化节目,加上数字故宫等更具创新性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过去精神文化产品供应的萧条,也激发了公众更旺盛、更强烈的文化需求。
在网络文学和影视圈,盗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ip。人们对这种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的浓厚兴趣,当然与情节刺激离奇有关,但很难说与寻根寻祖的好奇心无关。俗话说,仓颉知礼。当人们不再困于温饱的时候,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又何去何从?这些终极问题必然会出现。
从重建中国古代历史上殷墟的甲骨文,到壮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从为中国5000年文明提供证据的良渚古城遗址,到南海一号的考古发现,这是一艘沉睡在南海的宋代船只,它充满了历史的空白,为历史提供了文献上的例子,追溯了中国文明的起源, 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我们的民族历史和身份,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美国考古学家在《第五次出发》中写道:考古不仅关乎死亡,更关乎生存;考古不仅关乎过去,也关乎未来。
一些学者把考古学家比作侦探和翻译的结合。他们通过线索尽可能还原历史,把这些无字的书翻译成大众可以理解的语言。然而,长期以来,诸如考古是合法盗墓等刺耳的言论一直在舆论领域流传。如何理清源头,让大众了解考古学,需要我们搭建更多的沟通桥梁。幸运的是,近年来,“公共考古”一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挖掘微信官方账号的知识开始流行起来,在江口申银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为全国招募志愿者,向社会开放一直接地的西洋楼遗址的考古遗址也得到更新。
目前,“考古公开课”还没有引发堪比“国宝”的热搜效应,但作为考古学走向大众的新尝试,它将引领更多的人走近神秘的考古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触摸文明的脉搏。
(作者:媒体评论系莫杰)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文博节目让考古学焕发新生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