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重阳:赏菊敬老延传千年 盛衰迥异亟需转变
本篇文章1440字,读完约4分钟
在中国古代,菊花一直被认为是重阳节的核心元素之一。中国青年网李川照片
北京,10月9日(黎川)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自汉代以来,重阳节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从官方节日到民间流行节日,从贵族文人到民间,从民间传说到诗词歌赋,虽历经风风雨雨,但始终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统节日。
近代以来,菊花和敬老作为重阳节的两大核心元素,随着西方文化观念的输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菊花的衰落与尊老的延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引起了国人的深思。如今,重阳节如何复兴传统菊花元素已经摆在中国人面前。
1989年,国家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继承优秀传统价值观,营造尊老爱老、助人为乐的氛围。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性。
在十一国庆期间,菊花被用来装饰天安门广场的节日。中国青年网李川照片
起源从宫廷起源到民间普及的演变
重阳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民俗众多,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自古以来,重阳节被冠以菊花节、黄花节、重阳节、登山节、太阳花节等多种名称,证明了其丰富而灿烂的文化内涵。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俗学副教授王娟说,自古以来,重阳节这个名称最长、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菊花节。中国是第一个种植和培育菊花的国家。菊花人品高贵,色泽高贵,颇有绅士风度。因此,它被古人赋予了许多文化象征意义,如超凡脱俗、君子气节、长生不老药、延寿、辟邪等。王娟认为菊花在古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几千年来,我们不仅种植、欣赏和食用菊花,而且在菊花盛开的季节前后创办了菊花节,形成了独特的菊花文化。
据王娟说,三国时期魏忠辉所作的《菊花赋》准确地描写了菊花及其在文人心目中的形象,称菊花有五美:圆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混,底色也;初植而攀缘,君子也;霜吐灵动,似劲直也;溪水中的光,神仙吃。而这五位美女,一直都是后人称道的。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菊花节的记载更早见于汉代。《艺文类聚》引用了汉代崔岙的“四人月令”,说九月九日,菊花可以收割,而汉代刘欣的《西京杂记》则详细记述了九月九日在汉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9月9日,人们通过佩戴山茱萸、吃松糕、喝菊花酒来延长寿命。菊花,舒服的时候用茎叶冲泡,拌小米,明年九月九日成熟,喝了,所以叫菊花酒。
王娟认为,虽然汉代、魏晋南北朝的一些文献记载了九月九日的活动,但不清楚这是否是菊花节。所以我觉得9月9日应该只是一个以赏菊、吃菊花、喝菊花酒为主题的宴会,主要参与者是皇室、贵族、文人。王娟说。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在《九月九日与钟繇送菊》一书中写道,老来明月,忽归九月九日。九是正数,而日月应合。俗名,以为适久,故享宴席。根据王娟的分析,曹丕解释了九月九日被人们重视的原因,即九月九日,称为“重九”,“九”是阳数,所以又叫重阳。不仅如此,9月9日也可以看作是日月并驾齐驱的特殊日子,而1999是谐音很久,所以意思是很久。
自汉代以来,九月九日佩戴吴茱萸、吃散饵、喝菊花酒的习俗得到了延续,变得更加丰富和隆重。直到唐代,宴席聚会逐渐演变成热闹的菊花节,这在很多唐诗中都有所体现。比如王维的《送崔兴宗》,写的和菊花节一样,以洛阳为题。杜牧曾经写过苏台菊花节,到哪里开瓶。
王娟认为,虽然菊花节在唐宋时期非常盛行,但它仍然只在宫廷官员和文人之间流行。直到明清两朝,菊花节才真正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重要节日,并一直延续至今。
标题:[陇文化]重阳:赏菊敬老延传千年 盛衰迥异亟需转变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