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暮色中的清晨
本篇文章2615字,读完约7分钟
□关伟忠
1979年初春,甘肃师范大学校园里,雪刚刚融化,树叶翠绿,柳絮飘动。一天早上下课回宿舍的路上,看到很多同学在人行道上的中文系宣传栏前看着什么东西(当时中文系的墙报是各班轮流办的,77级B班轮到我们主持这期)。人们叽叽喳喳议论的第一眼,竟然是一首诗:雪花。这首诗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雪花,雪花
你融化在我火热的心里
我渴望你生命的春天
在生活中种下爱的萌芽
这首诗是关于什么的?很难确定。它有一个中心意象:漫天的雪花,软软的,甚至挥之不去,飘来飘去。有一种很清晰的感觉,和那个时代的暴烈的雪,铺天盖地的雪,把所有苍蝇老鼠都冻住的雪,有很大的不同。不,很不一样。
当时人们的政治头脑特别机警,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习惯于在鼻子上挖洞,在蛋里找骨头。那天下午和几天后,旁边的公告板上出现了一些海报。有一大群旁观者。大致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缺乏社会主义文学的革命和战斗性。诗歌讴歌柔和的爱情,具有阶级性。诗歌宣扬资产阶级人性和博爱理论。等等。大字报是各个系的同学写的。印象中政治系的海报好像说话最凶。当时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当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受了十年思想洗礼的年轻人,思维逻辑惯性还是很强的。当时我们的文学入门课还在讲文学为政治服务,历史课还在讲阶级斗争的动力。朦胧诗还处于半地下状态,只是在少数学生中悄悄抄袭;北岛、舒婷、寿一、谷城、何江、芒克、杨炼等叛逆诗人的名字,只有极少数人推崇;刘的小说《班主任》的影响还没有扩散,的小说《伤疤》还没有出版。整个中国还处在冷暖季节。
雪花好像有问题。甘肃日报跑到学校采访,组织了两篇评论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在学校,讨论正在蔓延。中文系老教授刘子培做了专题讲座,阐述了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这些无知的学生听了,想起人类能繁衍到今天,靠的是爱,有点仓促;既然文学是人学,那就应该开放大方的去表达爱。不然文学岂不是成了太监?文学曾经是宦官多年,现在该恢复应有的功能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我的同学栾行健。
这个时候,再关注一下这个学弟。他真的不一样。我们的大学生来源很多,有教师、农民、知青、工人、军人、高中生、公社干部、民办小学校长、大队文员、兽医等等。从着装上看,除了大量灰色和黑色的中山制服,还有劳动布工装,有的人甚至穿旧羊皮夹克去上大学。只有栾熊雪,穿着一套屁股裂开的西装(当时很少见),戴着一副当时很时髦的方形黑框近视眼镜,普通话带一点南方口音,干净优雅。在我的感觉里,他就是标准的大学生形象!而我们这些又粗又邋遢,说着普通话甚至是甘肃各地口音很重的土话的工农兵,简直冒着失明的危险混进大学生的行列。
雪花的风暴结束了。栾行健成了中文系乃至整个校园的小名人。
1982年初,学生们手牵手,去了不同的地方。栾行健成了语文老师。这是当时中国最穷的知识岗位。然而栾兄本性真诚,一心一意,从教多年,文采已化为口才。他的弟子如云,所以他被选为这所名校的副校长。从北京四中旅行回来后,他有了更多自己的新想法。经过一系列发言,他成为市教育局副局长,后来成为局长。他这些年的进步,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而引人注目的变化的时代。处于关键敏感的位置,他只能自救,勇往直前。同时,读者也不难从这本诗集中找到一些答案,关于他经历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和痛苦,以及他的思想和感受。
三十年后,栾行健这个人才,显得有点老了。他遇到了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障碍:退休。于是,他拿起自己心爱的诗笔,年轻时不情愿地放在一边;由此,有一部厚厚的《栾行健诗选》。
不是为了当诗人,也不是为了求名或附庸风雅,不是为了发牢骚,不是为了卑微,不是为了冒充诗人。他只是想细细咀嚼自己的人生,在一路匆匆,无暇细数的时候,回望许久。这样的咀嚼谈不上花言巧语,酸酸的假醋,也不可能掩盖和伪装自己;如果没有一点哲学思考,就不可能这样回顾过去。读这本诗集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剪影:夕阳下,沿着长长的河流,有一个人坐在岸边的岩石上,纵身山川,凝望死者,沉吟良久,轻声低语。这些话首先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对亲人和密友说的。我仔细听了听,才发现他安静的脸下面藏着的那颗心,依然像他写《雪花》时那样温柔、敏感、忧郁、深情。不同的是,有一种中年人的怅惘、哲学思考、冷静、慈悲的情怀。
这本诗集里出现的大量诗歌都是关于自然的。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旅行,他都在用一双深情的眼睛,凝视着飞雪、月亮的起落、烟雨、飞鸟、风的流动、冷暖季的气候变化,以及河流、湖泊、草原、高山、偏僻的山村小镇,还有婴儿的微笑和少女的爱。在他眼里,自然和人类一样有生命。他像一个油画家,支撑着湖边的画架,仔细描绘着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像摄影师一样,他用镜头记录了成千上万个姿势和瞬间的自然变化。毫无疑问,这些画面是美丽的,这意味着他对简单自然的田园生活和鸟类自由生活的渴望,也意味着他对其中城市生活的失望、警惕和批评。
在我看来,诗集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发自内心的作品。《小雨,我们的儿子》是为不幸的儿子写的。这里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只有十几年积累下来的父亲的心情突飞猛进的暴跌。咯血没完没了。根深蒂固的痛苦让人觉得白。
人到中年,往事已矣;不可磨灭的是月亮般的美。《一封从未打开的信》,这首诗无意成为一篇课文,却有着法华评论的怅惘。可以自由发布和接收,句子干净利落,让人想起唐宛死后多年重游沈园时那种见物寻人的慨叹。这些诗都是写给人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无时无刻感受到的是时间之水的无奈流逝,命运之舟的难以驾驭,甚至死亡时限的临近。栾雄在这里写得墨最多,思想深邃,颇有哲人风范。《让命运之手敲开生命之门》突然说:我在品味了贝多芬晚年遇到特殊困难时灵魂产生的惊人力量后,为伟大/贝多芬/为自己/为虚度的一生而流泪。这最后一笔小心翼翼,余音绕梁,动人心弦。
在这本诗集里,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冬天的童话》。这首长诗叙述了他的人生经历,揭示了他的内心感受。他的语调舒缓平静,句子干净饱满。这就像他自己在钢琴上演奏的命运交响曲。我已经沉浸在其中很长一段时间了,像穆一样,胡思乱想。
栾雄的诗句子短,形式有序,富有音乐性,而且往往诗句优美。至于他的诗风,他自己说,我的诗行/是一片/淡淡的月光/淡淡的惆怅/就像/月光,那一枝/淡淡的丁香//我的诗行/是一粒/磨砂红豆/带着我的相思/吹上/遥远的记忆/水(我的诗行)。这是他的诗风。
(栾行健诗选,甘肃文化出版社)
标题:[陇文化]暮色中的清晨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