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怎么界定“国学”?如何认识“国学”
本篇文章3393字,读完约8分钟
毫无疑问,“汉学热”兴起的深层次根源与新世纪中国的整体崛起有关,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闪亮登场的标志。换句话说,我们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对话时,一定要有一个自由的平台和载体,在传播自己的思想时,要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也就是找到文化的“最大公分母”。这样才能让对方最大程度的理解我们,减少误会。同时也要了解西方。这就是文化的作用。郭雪在这个时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郭雪”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界定其内涵和外延?这一直是个问题。如果一定要给“郭雪”下一个简明的定义,我同意下面的提法,即“郭雪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问及其研究知识”。
具体来说,“郭雪”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它是一个知识体系。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起码的亲近感和敬畏感,自觉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史记、有基本的了解。第二,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无论中国人是否以学者的身份正式学习国学,都是在国学的氛围中成长的,都受到了国学的影响。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后,“国学”是其核心价值观,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应该说,这些价值观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
在强调“郭雪”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郭雪”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也不能将“郭雪”缩小到纯粹的精神和理论层面。而是要系统梳理的演变轨迹,区分的原生态与次生态,明确的道与术的关系。
现在有很多人呼吁回归传统,提倡推广国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要回归哪个传统,推广哪个国学。是回到明清?还是唐宋?还是秦汉?甚至先秦?是基于隋书《经籍志》最终确定的经史子集四部研究,还是韩曙文艺志系统构建的六艺、哲、诗、赋六部研究的复兴?是回归以传承经典为中心的诗、书、礼、乐、逸、春秋“六艺”,还是回归以培养整个人为目的的礼、乐、书、数、射、御“六艺”?如果你连一点感情都没有,不知道头绪,“不知道有没有汉,也不管魏晋”,但是你谈国学,谈传统,你就不能不照顾自己,自娱自乐。
二、如何理解“国学”
“国学”是个好东西,这个恐怕没人能否认。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郭雪”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有其弱点和局限性。否则我们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国学”依然繁荣的晚清中国,几乎无法应对西方列强的入侵,留下一页极其屈辱的历史!
说到底,“国学”的很多内涵都是落后的、腐朽的,比如“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的封建思想,这在被誉为“兵书圣典”的《孙子兵法》中也有明确的体现。比如公开鼓吹“以粮代敌”,鼓吹“在腊叶放牧”、“在农村放牧”,这就是战争中的“抢光”;再比如在战争中对敌人鼓吹“堕其城,灭其国”,也有“烧起来”、“杀光”之嫌。难怪战争中有人曾称孙子为“三光”政策的“始作俑者”。话虽然有点刺耳,但也不是假的,诬告古人。
有些原本是积极的内容,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空的时间已经过去,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无法迎接时代的挑战,成为历史的惯性和负担。比如《孙子兵法》倡导的原始民本观,就是“道者必使民与世同”。这无疑是它诞生时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进步,但进入近代以后,严重滞后于新民主主义的要求,无法成功完成自身的改造,由“使人赞同上层”变为“使人赞同上层”。
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以“郭雪”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观念是与知识和行动相分离的。比如你第一次读《孙子兵法》,你会觉得它爱兵,同情士卒,把他们当爱子一样:“把他们当宝贝”,“把他们当宝贝”。云韵真的很善良,也很迷人。但如果你把它当成孙子的真心话,那就太天真了,太离谱了。其实在孙子眼里,士卒不过是牛羊。“你赶羊,就赶他们来,赶他们走。”所以你可以“上楼拿梯子”,你可以“把它放死再活,扔死再救。”你没有丝毫怜悯之心,你只有赤裸的骨头可以吮吸,你被美其名曰“恩不指挥兵”。。
从这个意义上说,“郭雪”绝对不是一个只有美没有恶的纯粹的东西。其中,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也交织在一起。我们不能因为它有糟粕就抹杀它,也不能因为它在今天还有合理的内核就盲目的抬高它。科学理性和一分为二永远是我们对待“国学”的正确立场和态度。在“国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对“国学”更加冷静客观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避免因“国学”的推动而对传统文化的曲解和粉饰,为保持固定的观点而进行虚幻的想象。
三、如何推进“国学”
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和社会也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在继承和发扬“国学”方面,应该提倡“三原则九目标”。首先要强调“三个回归”,即回归文本、回归主流、回归核心。第二,要完成“三个沟通”,即沟通过去与现在,沟通中外,沟通知识与行动。第三,要实现“三个超越”,即超越文本、超越四个部分、超越国界。
现在有人把近代“郭雪”的衰落归咎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后遗症,有些似是而非。我们可以看到,五四以后,国学出现了真正繁荣的高潮。现在很多人研究国学,争论的问题和民国时期争论的一样。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是民国的翻版。
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和研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清华国学院,从科学方法、先进理念、中西文化交汇等角度进行科学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梳理民族遗产,借鉴西方学术、理论、文化及其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第二类可以以无锡国立研究院为代表。那里注重国学教育的自由性,既践行了“以文为教”的理想精神,又注重“游艺”的艺术修养,追求“全面”人格的培养。诗、歌、琴、棋、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都很不错。很多人都出来了,比如饶宗颐、钱钟莲、冯其庸、王遽常。这是另一种方式。还有马一浮,他对书院进行了复性,强调“六艺”是一切学术的基础,即坚持原则,比较传统。可以称之为原教旨主义者。最后老师都跑了,熊十力不配合,复兴学院走不下去。显然,清华国学的特点是求真务实;无锡民族学院国学的特点是崇尚文科;马一浮国学的特点是追求纯粹。
当然,我们今天应该有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来推动中国研究。特别是,我们必须实现两个“超越”:
第一,超越纯汉族。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不能因为强调五十六个民族的个性,就轻视甚至否定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共性。这是我们要强调的。不要让少数民族认为你的国学只是你汉族的知识,与我们无关。如果今天的国学局限于汉族,显然是不完整的,不符合实际,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必须强调,今天的国学是全中华民族的共同学问,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一份,发扬光大也是他们的责任。总之,我们大国学要先超越汉族。
第二,超越经典和历史的子集。为什么国学后来变得无用或淡出,因为后来仅限于经典和历史的子集?但看看韩曙文艺之,我们可以看到,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是结合在一起的,“七种策略”实际上有“六种策略”。第一个一般理论,以下六个技巧是理论指导,相当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家只是中国的学术流派;诗词散文是文学创作;军队的简述是用来指导战争实践的理论及其相应的操作方法;技能的数量和技巧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这些操作性和实用性的东西在历史的子集里被淡化了。我们应该超越经典与历史的子集,回归韩曙文艺之的学科传统。
西周的“六艺”是培养“全面”的人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精神思想为指导:“礼”与“乐”,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与文化技能:“书”与“数”,培养军事技能与作战实践能力:“射”与“御”。而孔子之后的“六艺”,则变成了纯粹的教科书和书本知识。“学”,一个词有两个意思,它不是偏结构,而是平行结构。“学习”,首先是从知识层面学习,是被动的、灌输的;“学”就是实践,在实践中实践,升华,然后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本来“学”是个好词,现在只有“学”,没有“学”。所以,今天弘扬国学,要真正超越经典与历史子集的传统,回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原生态。其实历史的子集是亚生态,本来的形态应该是六艺之学,即从西周六艺之学到班固韩曙文艺之六术之学。
总之,我们现在提倡的“大郭雪”和“新郭雪”,绝对不是回到经典和历史的一个简单子集的小范围,而是在中西文化背景交融的理念下研究郭雪,从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立场而不是狭隘的汉文化视角来研究郭雪。我们仍然需要宽容。当然,宽容也不是没有引领,就是在坚持主观立场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上所有优秀文化的精华,这是对传统的原创,高于传统。
黄普民(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学院)
标题:[陇文化]怎么界定“国学”?如何认识“国学”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陇文化]关于读书,于丹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