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老报人 新媒人
本篇文章5055字,读完约13分钟
曲芳叶
一个
去年6月底,我工作的报社倒闭了。虽然报纸上有各种失望,但编辑这个职位也是我多年努力的结果。从前,我一直围绕着这个基本点形成的轨迹。我努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安静的生活,码字,编稿,表达想法,照顾好《黄河评论》,这是表达想法的渠道。现在轨道倾斜了,我辛辛苦苦养了十几年的布局也永远停了。即使它曾经赢得了一些空洞的声誉,但它曾经拥有大量的读者。但是,媒体传播方式变了,读者阅读方式也变了。停业是自然的。看着之前耕种播种的土地消失,说不伤心恐怕是假的。也许是因为某种原因,我在报纸停刊的最初瞬间并没有感受到那种悲伤,但第二天早上回到家,这种悲伤和无助突然从天而降,浸透了我的灵魂,从未让我停下脚步。
二
这种虚无缥缈的无助感,在2018年8月底的一个早晨结束了。
那天11点,我接到了的电话,让我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下来。
几天后,网站挑选的九个同事一起去工作,网站的几个领导专门和大家见了面,让我们可以把网站当成自己的家。这些话让人感到温暖。我被分配到编辑部,现在还在做评论家。真的是梦。几天后,甘肃日报书记王广庆专门带领社会领导去看望安置的群众,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安心工作,重新开始,做一个合格的新媒体人,让大家都感到兴奋。两个多月来,王树基和甘肃日报的领导们一直在努力安定下来,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
编辑部的同事都很年轻,大部分都是80后和90后,只有一两个90后,但是比我们年轻很多。系里专门安排人教我们怎么发稿,怎么做数字报纸,怎么维护渠道。每个人都很照顾我们的新同事。每次提问都会看到一张友好的脸,总是得到耐心细致的回答。而且部门主任安排我们按部就班学技术,他会根据工作需要按部就班教我们学技术。我们总是尽可能努力学习,不懂就提问,不敢马虎。不想因为年纪大而影响工作,拖累大家,最终让这张脸没面子。
虽然之前接触过网站,也做过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玩过今日头条,但是第一次专门做网站工作。而且专业网站的工作相对于之前的琐碎活动,其实是相当复杂的。
也许在很多人的意识里,网站编辑无非就是复制粘贴。实际接触后才发现根本没那么简单。就拿发稿来说,转发稿件的时候,水印图片。这要求图片必须从报纸的数字报纸上下载,并在嵌入水印之前在ps软件上进行处理。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并不容易。熟能生巧,快速准确,只有通过日常出版。有的同事每天一个多小时就能发表原稿,不熟练的人花两个多小时。这就是差距。
刚开始学转发稿件的时候,出版的是《甘肃经济日报》,但是很容易出错。有时候忘了设置关键词,有时候忘了添加图片链接,有时候选错了报纸来源,有时候日期搞错了,有时候忘了签名字,有时候少抄了一个字,有时候又把整篇稿子贴了一遍,有时候题目出现了莫名其妙的问号。这些错误几乎都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让我怀疑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学不进去。好在审稿人和编辑领导都在耐心的改错,耐心的提供帮助。
过了一段时间,手就熟练了,错误也少了。这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简单的新闻稿,要做到准确快速,还需要时间来补充。没有耐心和坚持,看似简单的工作就会千疮百孔。此外,一些当地报纸的新闻标题需要更改。虽然经常添加一些地域元素,比如甘肃兰州,很容易添加,但是适当添加就不容易了。如果将这些元素添加到一些标题中,它们的含义可能会改变,从而导致错误或歧义。
周末值班需要更多的技能。周末值班,转发所有原稿,审核发放夜班编辑出版的《甘肃日报》原稿,查看夜班编辑制作的《甘肃日报》数字报纸,制作网站首页重要新闻区,制作国内头条,发布首页幻灯片区。最重要的是,现在还是大蚂蚁值班,工作量大,手慢,中午以后。如果你粗心,你可能会犯错误。业务上不熟,可能比较吃力。
记得第一次值班,同事提前教我相关程序,我也练的很到位。知道自己业务不熟,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单位,立即开始发放《甘肃日报》稿件,查看《甘肃数字报》,然后发放原稿。
手稿之前已经发表过几次,ps也用过几次加工图纸。我觉得问题不大。但是当天用ps软件调好图片尺寸后,不知道怎么水印,就找不到图片了。地图找到了,但是水印丢失了。如此反复,头脑一片混乱。大办公室只有一个人,真的不是天天打电话。怎么办?还好有同事庞传伟打来电话,他就拨通了。庞传伟二话没说,马上打开家里的电脑,教我远程水印。那天他几乎帮着修了晨报的图片。
晨报稿件发完了,我觉得现在应该没什么大问题。第一页无非是做一些标题。只要字数合适,很快就可以编辑了。但是我很快发现,我又想变得单纯。平时主要群评渠道总是一个一个做版块。但新闻区的版块不能一一制作,必须一次汇集20篇稿件,然后预览,送领导审阅。但是这些手稿怎么能一次分版呢?摸索了几分钟,我只好硬着头皮又找庞传伟帮忙。庞传伟又教我远程设置一个版本。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不断处理大蚂蚁的手稿。总之我们赶时间。把所有的工作做完,已经下午两点多了。经过这场战斗,我决定认真练习这些流程,但是每次值班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所以我必须在下次值班前复习值班程序,否则我还是会忘记一些细节。而且在执勤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新的问题。但是第一次折腾下来,基本功都掌握了,换挡过程也慢慢顺畅了。现在虽然不能说得心应手,但至少可以单独按时完成。我和同事谈过这些事情,好像大家第一次值班都很乱。但是我总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变差了,学的比别人慢。但是无论花多少时间,我还是愿意慢慢学习,消化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从2019年开始,我还参加了部里的一些直播节目的审核,比如金昌火星基地开幕式,甘肃中医药博览会。我还参加了这个网站发起的植树活动,参加了直播,收集了一些稿件。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对网站的各项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新媒体的操作技巧。近几个月也参加了新闻转发的二审,对网站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
当然,我来网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负责评论频道。一个评论频道成立不久就成立了,但和国内大多数评论频道一样,主要是转载报纸内容,直到10年后的2010年4月9日,才把原评论命名为丝绸之路话语。九年来,丝路话语贡献了大量原创评论,为政府建言献策,为人民表达诉求,为社会凝聚共识,为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履行新兴媒体的责任。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丝绸之路话语评论仍以转载为主,原创评论很少。
而且国内网络媒体发展初期,受经济能力限制,不支付稿酬,优质作者不愿意为网站投稿,使得网络媒体原创评论的质量和深度都不尽如人意,大多是一稿多投的作品。表面上看他们很忙,实际上了解有限,有灌水的嫌疑。
目前,媒体传播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部分报纸进入寒冬,关门,减版,新闻评论质量下降的非常厉害。许多报纸不再经营评论版面,或者不再像报纸繁荣时期那样,将评论视为获取市场优势的利器。
特别是中国网民超过8亿,这就清楚地表明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在哪里。这个时候,网络媒体应该进入成年,成长,承担责任,对主流流媒体应该做的事情负责。评论和新闻都要走原创之路。网络媒体已经从原来的报纸副刊逐渐成为主流媒体,影响力和盈利能力都和以前不一样了。那么网络媒体就像真正的主流媒体一样,要扛起旗帜,肩负起责任,在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前提下,精心打造原创内容,改变搬运工、转载、合成器的形象。新闻渠道和评论渠道要以原创内容为龙头,以品牌建设为中心,新媒体才能真正成长,才有强大的公信力和导向力。基于这样的判断,在我刚入职的时候,主编黄胜强明确要求我充分发挥自己在《西部商报》长期的评论经验,尽快熟悉网站流程,开始修改《丝绸之路话语》,给予资金支持,打造作者团队,用优秀的原创评论重塑丝绸之路话语评论频道。副主编李茂恒也明确表示,让我充分发挥自己在评论方面的专长,尽快让丝路话语评论有所提升,从而提升原创内容,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从我来编辑部的第一天起,徐兴博导演就安排我负责解说频道。他让我密切关注国内各大网站的评论状况,尽快拿出评论频道的修改方案。他还跟我讲了理论甘肃频道改版的所有经验,我们一起研究了国内特色的网络评论的布局和理念。
经过几周的调研和思考,我初步提出了《丝绸之路话语评论频道》的改版方案,建议将该频道之前的17个栏目大力缩减为7个栏目,只保留《甘媒体视角每日讨论》、《西风》、《国内媒体猛烈评价》等少数栏目。应该保留,应该增加新的绘画来评价这个世界。频道首页重点是每日讨论原栏目和甘传媒的视角,放在首页;用大标题和摘要展示原稿。从pc端看,一目了然,非常醒目。
修改方案经领导批准后,编辑部安排庞传伟协助我设计评论频道的布局。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布局设计出来了,咨询了网站同事后,报领导审批。领导审核后,正式提交技术部进行渠道设计。但由于技术部业务繁忙,渠道直到2019年4月19日才正式上线。经过半年多的线上运营,这个网站的原创评论基本做到了当天的新闻和评论,很多评论可以在新闻发生几个小时后上线。在宣传中心工作和引导热点事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
刚入职的时候,评论成了我的重点。当时是敦煌文化博览会。为了迎接这一盛会,我组织了敦煌文化博览会系列九篇评论,撰写了《敦煌文化博览会:让人民的文化共识画出最同心圆》、《敦煌文化博览会创新盛宴》等文稿,并与同事一起为敦煌文化博览会做评论题目。
从2018年11月开始,丝路话语每天正式推出3到5条原创评论。中国和本省的每一件大事,丝绸之路话语评论都讲得很及时。从年初的网络过年到人大、兰州博览会等各大节点,丝绸之路话语评论并没有缺席,顺利完成任务。比如在网络庆祝活动中,发布了“传承春联,树立文化自信”等18个系列评论;两会期间,他组织撰写了《在阳光大道上带着梦想奔跑,为中国而奋斗》、《小渠道展示时代大窗户》、《阅读政府工作报告收获满满》等一系列两会点评。两会结束当天,推出了“为新时代造梦,为2019新征程而奋斗”的主题,对两会进行了广泛宣传。在兰州交易会期间,推出了“值得我们更高期待的兰州交易会”、“丝绸之路在兰州交易会永无止境的传奇”等评论。在脱贫、除恶、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宣传活动中,丝绸之路话语评论积极发声,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
四
在做好丝绸之路话语评论频道的同时,还要完成中心网办和省网办推送的在线评论稿件,撰写省网办安排的各种评论投稿材料,为中心网办编辑《2018年度评论年鉴》提供素材,撰写在线评论年度总结。可以说网上的评论工作是复杂的,不像以前的报纸评论那么简单。
2018年9月改版评论频道的时候,虽然我才上了几个星期的网站,但我还是知道20周年就要到了。虽然我加入的时间不长,但我仍然觉得我的命运与它息息相关,我愿意为塑造品牌形象而不懈努力。
虽然我只做了一年的员工,但我与它的缘分远不止于此。早在2004年我开始写评论的时候,《西部商报》和《甘肃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每天都在转发。当时我的稿子周一到周五在省内外报纸上发表,周一到周五可以转载。就这样,我和我的关系已经十五年多了。丝路话语频道也给我开了专栏。当时网站上很多同事经常编辑分发我的稿子,彼此都很熟悉对方的名字。他们做了很长时间的朋友,但从未见过面。知道我来了网站,有人特意加了微信问候我,也有人在楼道见面亲切问候我,让我觉得亲切。
随着20岁生日的临近,一批像我这样的旧报纸已经转型为新媒体人。经过新媒体的培育和探索,他们能够适应新媒体的岗位和环境,这是甘肃日报媒体整合和发展的一个成果。
五
其实我很少提报社关门后的感觉。甚至在我家眼里,窦云里什么都是安静的。每天安静的学习生活,从来没有想起曾经的失落。我也尽量不跟人说这些感受,毕竟好像有点不值钱。
但一年后,在20周年之际,我想记录下我过去一年的感受。我觉得一个普通记者的转型感受并不是媒介融合时期的一面,反映了转型时代记者内心的挣扎和追求。甘肃日报领导层对媒体整合和报纸转型的责任和态度,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大格局,都不是媒体整合的探索。能够把一个老编辑重新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新媒体人,不是对媒体整合的美好诠释,也不是20岁肩负主流媒体责任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王广庆书记、黄胜强主编、李茂恒副主编,以及网站编辑部的每一位同事,以其优美的性格和负责任的态度,帮助一辆曾经脱轨的火车重返轨道,帮助一艘搁浅的船重返河流。这不是新媒体时代的美丽剪影吗?我客观真实的记录下来,不仅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也是为了记录这个时代。
(作者:网站编辑部编辑组编辑)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老报人 新媒人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百花】三崚山风铃
下一篇:[陇文化]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