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回望高考 人生因这场考试变得不同
本篇文章1457字,读完约4分钟
6月9日(陈江南,章子怡首席记者,《西方商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越空时间的高考故事记录了那个夏天的人生转折点。回顾高考,他们的人生因为这次考试而不同。
70年代:食堂没吃饭的人太多了;饿着肚子去考场
彭金山,河南人,1977年和1978年参加高考。著名诗人、评论家、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和“甘肃省文艺德才兼备艺术家”称号。
自述:1977年,中断12年的高考制度恢复。距离万宝川农场50里的灵台朝南公社已经成立了考点,我们就在那里考试。当时是用粮票吃饭,街上有国营食堂。突然来了这么多考生,根本满足不了需求。中午没吃饭,下午就饿着肚子进考场了。记得我作文的题目是“不到长城非好汉”。
过了一会儿通知我预选,没等录取通知。后来才知道我的政审材料有问题。我有点沮丧。第二年不想考了。我改变了主意,重新参加了考试。
80年代:高考那天第一次穿裙子
黄淑敏,1988年高考,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硕士、编导,中国民间摄影协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影视协会会员。
自述:1988年高考,八一农校系统第一。父母想让我上中专,学校领导和老师不让我报名,我就远离家乡,开始了高中生活。我同学都是寄宿生,男生女生宿舍大,都是大同店。夏天比较好,冬天还要造炉子。都是自己值班,经常发生煤气中毒。就是那种生活锻炼了我,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根据气象资料,1988年的高温是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从五一到7月初高考,最高气温跃升至39摄氏度。“热”是对1988年高考的又一深刻记忆,因为我第一次穿裙子,一条紫色的百褶裙。
20世纪90年代:从牧区骑马上学
额尔登1994年参加高考。蒙古族,博士,199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电教系。现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
自述:1994年夏天,我17岁的时候,满大街都在唱林志颖的《十七岁的雨季》。
我的家乡是鄂尔多斯市,当时也叫伊克昭盟。记得有一个人骑马从牧区到苏木(乡),然后坐车到旗,再坐车到银川,晚上上火车,12小时到呼和浩特,三天上学。那年夏天,我们五门课完成高考,有一门英语,但是没有计入总分。上一次蒙古文考试一结束,班主任A老师就在考点门口等着,每人发了一份高考五门课的标准答案,马上让我们估算分数。我记得我估计是498分,A老师对我不满意是因为我没考500分。结果我的分数是502,我心想,终于过了500。
2000年:高考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2000年参加高考的李莉是西北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讲师
自述:高考到现在17年了。回忆起那些日子,我还是会激动。蓦然回首,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的历史老师,个子不高但是很厉害,总是告诉我们高考是一条高速公路,通过它你可以走的更远,更好,更舒服,我会记在心里。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每一个阶段的知识都带给我新的感受,整个人脱胎换骨。每次回到学校,朝气蓬勃的新生都让我充满活力。
2015:爸爸偷偷跟着我送我考试
车星,2015年高考,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学生
旁白:高考第一次紧张得睡不着。考前爸爸偷偷跟着我送考卷,考完我挤在人群里迎接。越怕父母失望,压力越大。高考成绩出来了。我没有发挥出我最好的水平,也没有出问题。我的语言还不错,政治历史一塌糊涂。
高考结束后,大家一起唱歌,合影。高中三年,所有琐碎的委屈都忘了。老师对我举起酒杯说了什么,我差点忘了,但我一直记得那天他的眼神和语气。就像“老鹰长大后会飞。老鹰们看着它们离开,既高兴又难过。”
标题:[陇文化]回望高考 人生因这场考试变得不同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