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孩子,我们给你一个家
本报记者周哲俊庞岩
二十二年前,他才两岁,就因为身体残疾被亲生父母抛弃,却被一只陌生宽厚的胳膊抱着,从此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22年后,他已经长成一个大男孩了。虽然他照顾不了自己,但养父养母从来没有嫌弃过他,而是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照顾好,在温暖的大家庭里感受到了真爱。
他叫贾海元,养父养母是陇南市武都区城郊乡何家崖村的普通村民。
春节前夕,我来到武都市一江之隔的何家垭村,见到了贾海原、他的养父贾58和他的养母何菊玲。
刚进门,就看到何菊玲在给贾海原洗脸,准备换上新衣服过年。
回忆起20多年的家庭生活,何菊玲夫妇表示无怨无悔,感受到了普通农民的善良和融化苦难的真实感受。
1993年夏天,40岁的何菊玲在武都的一个建筑工地工作。有一天,一个工人告诉她,城里的农贸市场里躺着一个婴儿,没有人照顾,很可怜。
下班后,何菊玲来到了农贸市场。在市场的一个角落,一个小孩蜷缩在破被子下。这个小孩手脚残疾,瘦得像一把柴火。
何菊玲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很难过。之后,何菊玲每天上班前下班后都给孩子送水送馒头,希望父母尽快带孩子回家。但是一个夏天过去了,孩子们无人照看,也没有人问。
看到天气越来越冷,舍不得让孩子冻着的何菊玲,想带孩子回家却犹豫了。因为她家里已经有三个孩子在读书,家里生活已经很紧张,一家人的开销都靠夫妻的零工。
老公能同意吗?孩子们能支持吗?何菊玲很矛盾。
何菊玲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贾58。第二天一早,她和丈夫来到市场,看着瘦小的孩子带着蚊子和苍蝇飞来飞去。丈夫说:“这个宝宝太可怜了。让我们把这个孩子带回去。”
孩子们,我们回家吧,我们是你们的父母。就这样,两岁的残疾弃儿被何菊玲夫妇接回家,取名贾海原。
贾海原来到这个家以后,何菊玲夫妇也相信孩子的父母可能暂时有困难,过段时间会带孩子回家。为此,夫妇俩还去了公安部门做笔录,希望通过警察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
但是年复一年,孩子的亲生父母始终没有出现。
海原的到来,让何菊玲的贫困家庭更加困难。曾经打零工的何菊玲,因为要照顾海原,没有时间出门,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贾58身上。
何菊玲说:孩子因病不能走路,需要有人照顾。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他。我们家的地在山上。我们必须走七八英里的山路来耕地、除草和割小麦。为了照顾好海原,我们下地干活都要背他。
为了给孩子治病,何菊玲夫妇带着海原走遍了武都市的各医院,但各医院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孩子是脑瘫,康复的可能性很小。但夫妻俩还是不甘心,只要钱多,就去医院给孩子治疗一段时间。
22年来,何菊玲夫妇从未放弃对海原的康复治疗。每当听说有治疗脑性瘫痪的药,就会买下来试试。
58的贾也向医生学习了一些按摩手法,坚持每天给海原按摩。
22年来,何菊玲夫妇倾其所有治愈海原,希望海原有一天能站起来,能正常说话,能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
但是,海原除了治疗惊厥,还是不能自理。腿畸形,站不起来,手外翻,拿不住东西。吃饭、小便、穿衣、洗脸都需要帮助。
海原虽然脑瘫,言语模糊,但他知道养父母对他做了什么。何菊玲告诉她,有一次她得了类风湿,疼得厉害,动弹不得。当时家里只有她和海原两个人。海原爬出来,把医生叫到1公里外的诊所
何菊玲很担心,因为他想到了海原以后的生活。何菊玲说:我们只希望有一天,在我们照顾不到海原的时候,他能有一个好的家,有一个生活的依靠。
20多年的春秋岁月,海原在这个家体会到了温暖和亲情。采访结束,离开这个充满爱的家庭时,海原用自己模糊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个家庭的深深眷恋。
海原眼里含着泪说:我爱爸爸妈妈。他们待我如亲生儿子,呕心沥血把我养大。我喜欢这个温暖的家。
标题:[陇文化]孩子,我们给你一个家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