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汉代“生态保护法”修复记:巧用牛粪和泥
本篇文章1110字,读完约3分钟
旁白:著名考古学家何双全
恢复的圣旨(部分)。
宣泉出土汉简《传车书》。
两千年前,敦煌城外,一堵墙在一个悬泉中间坍塌。两千年后,人们捡起一堵墙,发现它与生态保护有关。这神秘的文字是谁留下的?
春风吹起了土壤。春天似乎是西北地区最难熬的季节。今年春天,挥之不去的沙尘暴和浮尘接踵而至,生态环境保护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汉朝刮风,树破人伤马。风并不比今天的沙尘暴弱。何双全说。何双全曾主持敦煌宣泉遗址的发掘工作。宣泉府是汉代驿站旧址,距敦煌市约62公里。1990年冬至1992年春,考古学家发掘出大量汉简等文物,其中汉简多达3.5万枚。宣泉遗址199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后被评为“八五”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打开厚厚的一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守卫边境的士兵、移动中的信使和追捕逃犯的官员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生活的细节。
两千年前河西走廊的沙尘暴有多大?人们如何保护环境?今天,我们来听听考古学家讲述的考古发现的故事。
惊喜,发现珍贵的生态保护法规
这是一次严冬的考古发掘,至今令我们难忘。宣泉遗址位于敦煌县吴敦镇,大致位于瓜州和敦煌的中点。这纯粹是一次偶然的救援挖掘。当时我们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发现。
事情应该从1990年5月开始,当时在现场发现了盗窃和挖掘的痕迹。这个地方位于戈壁沙漠,人迹罕至。偷猎者随时都会来。省文化厅迅速向国家文物局提交发掘申请。我记得很清楚,挖掘申请是在今年10月13日批准的。
此时,已经是深秋了。河西走廊秋短,冬长寒凉。我们不仅要和偷猎者竞争,还要和季节竞争。没有做太多准备,30多处考古发掘就进入了施工现场。事实上,我们在食物和住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住宿是个难题。该遗址位于戈壁沙漠沙滩上。一般我们要么搭帐篷,要么建简易房。幸运的是,遗址附近有一个废弃的道班。我们会用它,简单的加工改造,它就会成为我们的宿舍,办公室,厨房。前期吃饭不难,临时借的资金可以维持。后来项目立项和拨款有时间差,给我们造成了很多麻烦。最后走的时候,只好吃馒头了。
我们进入现场的时候是11月初,接连下了三场大雪。但是挖掘并没有停止。宣泉遗址已经发掘了三年。它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第一个驿站遗址,其价值非常重大。可以说,汉朝二百年间,从长安到西域的邮商,都是经过这里的。
记得1991年元旦,我们在戈壁沙漠度过的。我们从安溪县(今瓜州)买了红纸,简单装饰了一下,算是一种喜庆的气氛。不料,下午两点左右,一阵大风又袭击了我们。1月6日气温骤降,工地上的水和煤油都用光了,开挖不得不结束。发掘内容丰富,多尘地层被揭开时,很多历史细节就显露出来了。其中有一部分是生态环境,这是非常难得的发现。
标题:[陇文化]汉代“生态保护法”修复记:巧用牛粪和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