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陇原记忆】崆峒笑谈丢丑“丢进”大剧院

[陇文化]【陇原记忆】崆峒笑谈丢丑“丢进”大剧院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0-10 16:48:01 阅读:

本篇文章1198字,读完约3分钟

崆峒哈哈大笑,纵身投入大剧院

在现场大笑

章子怡

——西部商报:黄河两岸,渭水以南,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各种形式的民间戏曲,历史故事层出不穷,才子佳人唱不完,那些从尘埃和烟雾中飞来的人物,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辽阔的黄土高原东北部和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平凉,有一种相当奇特的民间戏剧,叫做“崆峒笑”。顾名思义,笑也是有趣和可耻的。

一:民间奇葩来自明清

今年3月,崆峒笑被正式列为甘肃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崆峒笑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在2009年第四届中国遗产日,崆峒嘲笑了平凉专场演出的五部戏剧《喧哗的主人》、《两家人打架》、《打草鞋》,它们讽刺、戏谑、调侃、生动、夸张,引起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后来民间艺人演出了《王婆骂鸡》《赶驴》《说唱聊天》等。,形式活泼,幽默通俗,乡土气息浓厚,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赢得了观众的极大赞赏。

[陇文化]【陇原记忆】崆峒笑谈丢丑“丢进”大剧院

纵观近年来的文坛,大致有几种以笑为主体逗观众开心的表现形式。郭德纲在北京的相声称霸京津,现在已经成为相声的领军人物;周立波的海派青口已经成为上海本土文化的代表。周立波凌乱的头发和一尘不染的西装已经成为公众的象征性记忆;随着赵本山本山兵团的强势崛起,东北二人转也是国内流行的喜剧形式。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欢快的唢呐锣鼓声。

[陇文化]【陇原记忆】崆峒笑谈丢丑“丢进”大剧院

然而这部鲜为人知的地方戏《崆峒笑语》,其实在短时间内就发光了。观众很欣赏,媒体也很欣赏,戏剧研究者是个宝。崆峒笑语,这首以道教圣地崆峒山命名的地方歌曲有什么魔力?

崆峒笑又称笑摊或笑坛,俗称“干传或辱传”。它是一种民间戏剧,擅长娱乐,注重说话和表演。芝有一个水上音乐平台。郡北,郡中人可戏水,宋太守王素鉴观此台。从孟渊的《东京梦录》可以看出,民间戏曲活动十分兴盛,有假扮鬼神、说卜、假扮书生、学老乡等各种名目。

据史书记载,崆峒戏谑形成于宋元,成熟于明清,盛行于清末民初。主要分布在平凉市崆峒区北部塬区的曹锋、杨庄、白庙、香莲,四川地区的崆峒、白水、华硕。明清时期,戏谑规模较大,其表演遍及平凉城乡。从1550年到1627年,阿明王朝散曲作家、著名政治家赵南星在他的《笑谈颂铭》中写道:书上所写,眼前所见,不乏可笑之人,人间流传的戏谑是其影子。由此可见,《崆峒笑谈》类似于宋代的八卦和学乡谈,但发展更为完备。受平凉流传的小曲剧的影响,它从注重说话演变为一种唱唱结合的戏曲形式。

[陇文化]【陇原记忆】崆峒笑谈丢丑“丢进”大剧院

大部分剧都是以平实说话为主,咏叹调为辅。大部分表演都是以小丑为主,包括官方丑、小丑和老丑、媒体丹、姚丹和小众肖丹。当地各个年龄段的民间艺人长期以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他们在保留地方语言和民歌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北地区的秦腔、米虎戏和龙驹戏的戏曲风格,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间戏曲曲调。表演者用当地方言演唱,并加入了许多生活中的俗语和各种段落。这种表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口头意识,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地域归属感和方言圈的文化认同感。

标题:[陇文化]【陇原记忆】崆峒笑谈丢丑“丢进”大剧院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