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摘:那些开宝马的孩子
本篇文章1573字,读完约4分钟
在杭州“飙车案”之前,关于中国“富二代”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富二代”能否承担起传承家族财富的任务,能否为中国写出商业文化由富到贵的转变。不幸的是,杭州“飙车案”的出现敲响了警钟:“富二代”的素养和素质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他们就急于探索自己的崇高使命,这是一件遥远而奢侈的事情。
通过杭州飙车案的细节,这位飙车少年向公众展示了他缺乏同情和怜悯,缺乏规则和道德尊重。我们不能武断的判断这个飙车少年是“富二代”的代表人物,个别案例的极端丑陋当然不足以代表这个富家子弟圈的生态文化。然而,在社会学家袁岳看来,中国的“富二代”有五个表现:第一,他们明显无能,缺乏危机感和对压力的心理反应机制;二是对父亲职业所在的社会环境缺乏认识;三是具有优越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消费能力,极度缺乏自我、社会关系、团队的管理期望和能力;第四,缺乏涵养和妥协能力,性格比较张扬;第五,物质至上思想突出,道德修养和道德感染力严重不足。
当然,也有人认为“富二代”的素养和素质不是问题。在著名作家王刚(《英格蕾丝》的作者,《甲乙丙丁》的编剧,《天下无贼》)眼里,“富二代”不需要任何人来告诉他们什么是修养。他们家很有钱,父母自然会用某种方式让孩子。“越富越文明”是“富二代”成长的潜在路径。
在中国人普遍担心“富二代”的背景下,“越富越文明”的成长道路能否打破我们传统价值观中“从来没有好时光,从来没有伟人”的诅咒?
对比国外“富二代”的成长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的“富二代”其实是在“穷人教育富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无论父母是否以“原罪”起家,最终都是通过奋斗摆脱了贫困。不幸的是,他们在物质上已经摆脱了贫困,但大多数人在思维上还没有摆脱“穷人思维”。而他们的后代“出身名门”,从小就过着富足的生活,他们的父母“骨子里的贫穷”能否与下一代的“自然财富”成功对接,则是一个问题。
更有甚者,在我们的传统价值观中,有“三代官员只知吃穿”的教条。一夜暴富并不能培养富人的思维,只有时间和环境的沉淀才能培养富人的思维。在“穷人思维”的引导下,这些“富二代”表面上可能会接受最高的文化水平和最好的消费观念。然而,这仍然不能阻止他们的“精神贫困”。因为精神贫困,“富二代”缺乏责任感,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和消费。《富豪榜》的制作人胡润曾指出,第一代企业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他们购买的大部分汽车都很保守。而他们的孩子“富二代”则乐于购买跑车等顶级奢侈品。
考虑到国家层面的“财富与文明”的关系,一个国家更富裕、更文明的逻辑可能成立,但涉及到一代人的成长,可能就行不通了。虽然“自古英雄多灾多难,不欢而散但男人少”这句古训不适合应用在“富二代”的成长历史上,但目前“富二代”的成长趋势,即使从财富传承的角度来看,也不能让人乐观——根据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大约70%的家族企业没能传承给下一代。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类似:所有家族企业中,只有15%能持续三代以上。专家还指出,在中国,情况更糟,三代可能改为两代。
电视剧《奋斗》遭遇重挫时,编剧石康曾说:“在中国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很难判断“富二代”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们还处于模仿阶段,但只有具备创造力、话语权、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人才能发挥作用。”我们当然希望“富二代”能成为记录和反思中国商业史和文化史的最佳素材,但前提是他们必须突破“没有好时光,就没有伟人”的魔咒!
“富二代”应该如何突破这个魔咒?从杭州“飙车案”可以看出,光靠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富二代”生活的社会要不断约束他们的傲慢和优越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给他们健康的精神力量——即使他们没有机会实践“自古英雄多吃苦”的古训,至少也要明白,只有“修身养性,齐家立业”,才能平和,才能真正进入公共生活。(摘自《上海商报》,2009年5月21日)
标题:[陇文化]文摘:那些开宝马的孩子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摘:被曲解的上海爱情
下一篇:[陇文化]文摘:做给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