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既英雄又浪漫”:陈逸飞《黄河颂》的故事
本篇文章949字,读完约2分钟
1972年,陈逸飞创作巨幅宽屏油画《黄河颂》(143.5×297 cm)时,年仅二十五六岁,正是他梦想成真的年龄。作为当时上海油画雕塑工作室的骨干,油画组组长,陈逸飞在70年代初几乎画了三部作品《先锋》、《黄河颂》、《红旗》。其中《拓荒者》入选1972年全国美展,并在首都公开亮相,而《黄河颂》和《红旗》则因形势变化、“极左”思想束缚等种种原因被搁置。据说《黄河谣》直到1977年才被全军艺术展接受。
至于《黄河颂》的创作渊源,陈逸飞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值得纪念的文字材料。1997年元旦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英雄与浪漫》一文,主要是回忆《黄河颂》的创作构思,并没有提到为什么要创作。在这个问题上,被上海油画精英的一举一动迷住的弟弟陈丹青,在2004年的《艺术世界》第五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向上海艺术学院致敬——追忆70年代的上海油画精英》的文章,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录到陈丹青的《倒退集》里,感动了很多过来人和接班人。陈丹青说:“1971年,我已经是知青了。我从赣南的山沟逃回上海,立刻得知了‘油画新闻’的头条:根据1969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上海革命委员会专注于创作同名油画。阎、画第一乐章《黄河船夫之歌》,陈逸飞画第二乐章《黄河颂》,夏鹤源画第四乐章。《黄河》系列是在外滩附近的解放日报上创作的。突然,在大师兄徐春忠的慷慨指导下,我梦呓般地爬上解放日报老式大楼的石阶,站在‘黄河’系列画布前。那年我就十八岁了,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也想画大油画!”
如何把《黄河颂》的歌词转化成视觉形象,陈逸飞费了一番脑筋。后来他回忆说:“黄河颂最初的想法是画一个牧羊人,戴一个羊肚头巾,抬着头,在天空中唱《新天游》。经过反复思考,他发现这种表达方式几乎是对黄河大合唱歌词的一种诠释。相反,我成了一名红军战士,站在山顶,自豪地微笑着。在创作过程中,我把山顶的强光还原到画布上,渲染成耀眼的白色。我在红军战士肩上的步枪枪眼里画了一个小红布,像一朵盛开的鲜艳花朵,还在他脚下,画了一行鹅斜着向南飞。
“我觉得我很美,既英雄又浪漫。”多年后,陈逸飞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成名。有人问他“哪部作品最成功”。陈逸飞想了想说:“如果说第一印象,最值得骄傲的作品应该还是《黄河歌》。”
(摘自《艺术金融》)
标题:[陇文化]“既英雄又浪漫”:陈逸飞《黄河颂》的故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中国楼盘复制西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