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茶之缘
本篇文章1830字,读完约5分钟
据说茶树的栽培起源于中国,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除了茶圣陆羽的专著《茶经》,无数文人墨客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关于品茶的佳话和名篇。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路祥峰脚下亲手种植茶叶,品尝香茗。他写了《长松树下的溪头和梅花鹿胎里的白布》。不朽的诗句“茶园为茶业,野麋与林鹤为友”。北宋诗人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把品尝龙井茶当作一件大乐事,写下了“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方,总要把茶弄得像个美女”这一章。清代著名学者郑板桥也留下“沂河河口为奴舍,郎若闲来饮茶。黄土砌墙盖房,门前有一朵紫荆花。纵观全豹,可以看出茶文化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
茶文化最大的亮点,除了具体的种茶、采茶、炒茶、煮茶的“茶艺”和“茶道”,就是文人墨客品茶时最注重的“茶境”。所谓“茶环境”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即喝茶时的环境场所。最好的是对山和森林有野生的兴趣:“泉爱这座山,喝香茶。岩下,涠洲不忍去,清溪潺潺。”品茶吟诗怎么会不提神?二、人文条件,即喝茶时的人文环境。或者亲密的朋友和喜欢见面的朋友,一边喝茶,一边在南海聊天,古今多少事,都是为笑付出的;或者一个人可以静静的坐着,一个人喝酒,享受他的快感,唱诗唱歌,沉醉于自己。真的可以说他自得其乐,享受啜饮。第三,心情,也就是喝茶人的心情。要想在茶的苦涩中品味到甜头的真正滋味,需要心平气和,忘记世间的烦恼,善于在山川间徜徉。这样,茶的香味就会突然在你的脑海里升起。岂不是很好玩?徐渭在明代写的《七种炒茶》中写道:“茶宜细屋,云林,竹炉,雅者,坐寒夜,松月下,花鸟间,清水白石,青苔青苔,素手春,红妆扫雪,弓吹火,烟浮竹。”这可以说是对“茶环境”最全面、最准确的解读。
纵观古今中外,饮茶的人很多,但追求“茶境”的只是文人雅士和那些富官的享乐。对于我们这一代布衣人来说,喝茶真的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解渴!
也就是说,普通人虽然不可能在喝茶的时候刻意追求高贵典雅的“茶环境”,但有时候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踏入“茶文化”的殿堂,在那种优雅的状态下享受一点“普通人自有凡人乐”的味道。
在一个男人的生活中,很少有人没有烟酒茶的门路,或者都不错,或者都喜欢一两个,三个都不喜欢的就没意思了!
我是个普通人。因为家庭传统,我烟酒都不擅长,但是我爱茶一辈子。记得小时候经常偷父母在茶壶里煮的油茶,因为那时候大人经常吓孩子:“娃娃喝茶会发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知道大人说这话的目的是不让娃娃喝茶。原因是当时茶叶很贵,不能消费。
等你长大了,特别是有了稳定的收入,除了一日三餐,另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一定是喝茶。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在塞外工作了十几年,养成了用奶茶代替米饭的习惯。我记得那时候无论是去公司上班,还是去基层牧民家做客,每天早晚都要喝奶茶。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砖茶,放在水壶或锅里煮。再加点鲜奶和盐,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奶茶。随便抓点肉、油果、炒饭等主菜,吃着喝着。越喝越想喝。只有喝了额头冒汗肚子饱了才能做!
后来回到家乡,我不用喝奶茶了,反而对茶上瘾了。一天不喝茶,整天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结果,喝茶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我平日喝的茶只有“春瑞”、“春剑”等每斤不到10元的低档茶,得泡得苦。龙井、铁观音等那些昂贵的高档名牌茶,一方面羞于在意,另一方面又觉得味道太淡,喝着不过瘾,很难品茶。然而,在茶少的平淡日子里,我们有时会在“品茶”中享受“茶文化”的提神和愉悦。
盛夏的时候,在一个小农舍的树荫下,放上木躺椅,泡上一杯苦茶,翘起二郎腿,摇摇太阳花扇。在蝉鸣和鸟鸣的悠扬声中,你可以悠闲地坐着,独自徜徉,一种自我放纵、自我欣赏的仙趣油然而生。严冬,全家人围坐在红火旁,伴随着蓝焰的跳跃,瓷缸里翻滚的茶油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它的景色也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在这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我度过了大半辈子,但我也觉得安全,从世界中解脱出来,从容不迫,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当我想到“品茶”和“喝茶”等茶文化之间的巨大差距时,我深深地意识到生活也像茶。那就是:“拥有一生的知足常乐。”
有人说喝茶可以修身养性,品茶就像品味人生。仔细想想,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茶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却成了穷人、富人、权贵、平民、山民、文人共享的生活伴侣;虽然喝茶是很多人的共同爱好,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可以诠释不同的人生风景:普通人喝茶,为了解渴,消除健身不足;而那些优雅的人品茶,却是为了追求时尚。这可能就是大家都能做到的“茶缘”吧!
标题:[陇文化]茶之缘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