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货郎
本篇文章1128字,读完约3分钟
小贩是用脚量山路的人,小贩是用肩膀扛日月的人。对山民来说,小贩承载着山外五彩缤纷的世界。
如果一个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走得像只苍蝇,一根竿子抖掉飞舞的云朵,落下云朵,一声拨浪鼓“嘭嘭——”惊醒了山村的孤独感,一声长长的颤音溜进了姑娘媳妇的心里,那他就是小贩。
小贩一般都是陌生人,大部分是河南、陕西、山东、四川的。省内大部分人是甘谷人或者秦安人。他们说话带着自己的地方口音,说话带着北方的南方口音,生硬简单,或者响亮清晰,但结尾的声音都是柔和委婉,甚至带着一些谦卑。所谓米绵口遍游天下,粗棍手不能动。这可能是离开家乡去做小生意的小贩们的普遍心态。小贩们特别勤劳。他们背着双肩,摇着摇铃,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天黑了。真的没地方住。牛棚、干草堆和木屋只要能挡风,都可以休息一晚。当他们汗流浃背,嘴唇沾满血痂的时候,一片干馍,一碗剩饭,甚至一瓢凉水都可以让他们感恩戴德,睁眼打开盒盖,给你一小块麦芽糖,或者一个闪亮的镀银手镯。有人说,没有商人不是汉奸。我不知道小贩算不算真正的商人,但他和“汉奸”这个词无关。奶奶说小贩都是老实人,心肠硬。在和淳朴的山民打交道时,小贩从来都是一个不欺的小屁孩。当时,没有人提倡诚信,但诚信精神深深植根于小贩的灵魂。
一般小贩很少做现金交易,经常用针、脑等小商品换取山民收集的猪鬃、骨头、毛发等东西。甚至像穿废塑料鞋底这种不值钱的东西也可以从小贩那里换来好看的小玩意。
所以山里的人都很期待小贩,尤其是孩子。平日里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收集马鬃和骨头。甚至连姐妹妈妈梳头时掉下来的一两根头发都要捡起来塞成一团,眼巴巴地盼着小贩们来。
小贩经常每十天半月才来一次村。小贩来了,村里人都高兴。只要“猪毛换线索口”这种长而委婉,但刻板而强硬的喊叫声凑在一起,孩子和小媳妇就会挨一顿号令,敲锣打鼓地走开。这时,小贩平静地放下双肩,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迅速打开了两个“宝箱”,于是五颜六色的丝线、小巧精致的圆镜、阳光下幻彩的洋糖、别致漂亮的发夹、耳环、手镯就映入了人们的眼帘。十几双大大小小粗糙黝黑的手同时伸向小贩,小心翼翼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母亲挑一些洋火,丝线之类的;女孩子和媳妇的眼睛总是盯着新手镯、耳环、发夹、小镜子、一对小手镯,戴上又摘下,脱下又戴上,最后牢牢地戴在手腕上;贪吃的孩子大多抓几颗外国糖果,让甜甜的蜂蜜滋润单调的日子。
那时候小贩总是笑着看着它,收集人们带过来的猪毛、猪鬃等东西。直到最后一个人满意地离开,小贩才拿起担子,敲鼓向另一个村子走去。
春秋时代,世事变迁,小贩在动荡的尚超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想起小贩,就像在一幅古老的水墨山水画中看到一个遥远、缥缈、熟悉的身影,增添了一丝惆怅。
标题:[陇文化]货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谁家玉笛暗飞声
下一篇:[陇文化]一只羊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