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没暖气没羽绒服……古代人如何度过寒冷冬天?
本篇文章1832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每年冬天,呼啸的寒风成为标准,尤其是在中国北方,那里经常很冷,人们外出时必须从头到脚裹住。
现在物质条件比较差,没有暖气的古代人是怎么过冬的?
房子怎么保暖?了解防火墙和耐火性
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大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诗,知道夜里大雪纷飞。他听到竹子断裂的声音,哀叹被褥寒冷,大雪压垮了竹子,显示出寒冷的天气。温暖的房子无疑是寒冷冬天最好的保暖方式。
数据地图:同学们正在经历东北民间大火。刘东照片
古代有壁炉,防火墙等。都是保暖的好方法。人们把房子的墙建成空心脏的三明治墙。在墙下挖一条消防通道,在消防通道的末端有一个排气孔,用来排烟。加火的木炭口在房子的屋檐下。木炭燃烧后,热量可以沿着夹层墙传递到整个房子。这种夹层墙叫做防火墙。
越往北,冬天一般冷的时间越长,防火成为抵御寒冷的好办法。康有灶口和烟口,用于取暖和排烟。在中国北方,康的炉子大多与炉子相连,所以在烧柴时可以保暖。
宫内取暖设施更加精致。比如西汉时期,皇宫里有一个温室,里面装有各种保暖设施。《西京杂记》记载:温室堂涂胡椒泥,壁上覆锦绣,以肉桂为主,配以火云母屏
当时,女王居住的宫殿被称为胡椒室寺庙,它使用胡椒和泥土的混合物作为粉刷墙壁的材料。它不仅能带走它的温度,还能有“如果没有”的香味。
如果没有条件,古人会尽量利用温暖的阳光。盖房子时,他们会选择坐北朝南,让温暖的阳光照进房子;然后,在屋顶上铺一层竹制天花板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地板,以防止灰尘和寒冷。
冬季温酒火锅式饮食
数据地图:人们围着冰雪大火锅,等着开锅品尝。刘文华
冬天,人体对热量的需求很高,所以古人会尽可能选择吃一些温暖的食物。比如生姜,羊肉,狗肉。
古人认为喝酒可以暖身。白居易在《给我朋友刘的一个建议》中提到,绿蚁新烘酒,安静的火炉里有一股红色的骚动。到了黄昏,雪就要下了,来杯酒怎么样?学者们在寒冷的冬天围坐在火堆旁,煮一壶热茶或热酒,晚上和朋友一起喝酒。
火锅自然是冬季饮食的标准。有句话说,火锅在古代叫古风汤,是以食物放入开水中溅起的水花命名的。
到了宋代,火锅是一种常见的吃法。南宋林鸿的《山甲青宫秘方》中有类似吃火锅的介绍。
用保暖的帽子、手套和大衣保暖的小贴士
冬天的服装,现代人有棉袄羽绒服,古人却没有得到这么好的待遇。据说,家境贫寒的家庭,冬天只能把柳絮、芦花缝成衣服或被套御寒。棉花大面积种植应用后,情况有所好转。
电视剧《红楼梦》中雪后人们的服饰。图片来源:87版《红楼梦》视频截图
家境富裕的富裕家庭会选择用动物皮毛制作大衣、斗篷等。手、脚等容易冻伤,所以古人制作了各种款式的手套,有的是露出手指的短手套,有的可以覆盖所有手指,还绣有图案,很时尚。
保持头部温暖的措施充满了诡计。唐朝时流行一种西域的扇帽:也叫耳帽,帽子两边有护耳,冬天垂下只是为了保护耳朵。元朝时,富裕家庭的妇女通过擦拭配额来保暖。他们还有卧兔和昭君套,功能差不多。
不管房子有多暖和,人们总是要出去。当时,骑马或马车是一种相对较快的交通方式。冬天旅行时,人们会戴上兜帽挡风挡沙。据说忽必烈有很多皮暖帽和银鼠暖帽。
另外还有一种叫暖耳的东西,大部分是狐皮做的,有点像现代人用的耳罩。
防寒神器?可以有汤妻和暖手宝
在注意衣服保暖的同时,人的手边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小物件,比如汤婆子、手灶、脚灶等等。此外,有条件的人经常使用人工木炭取暖,贵族家庭更注重一些。
数据地图:敦煌研究院在古代敦煌石窟的造像、壁画、敦煌遗书中梳理总结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即熄灭香炉,为冬天增添芬芳。图为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帛画《水月观音菩萨(偏)》中展示的香炉。照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苏轼曾赠给一位老人暖脚,写信告诉他如何使用:灌热汤,堵住进水口,用布包好,晚上睡得很暖和。从功效上看,今天有点热水瓶的感觉。
如果担心不够暖和,可以考虑去火炉边或者抽笼子。吸烟笼形状大小不一:大的可达数百斤;小的可以提一下,精致的人会在上面刻上精致的图案,挺有意境的。
手炉是一种古老的暖宝宝,可以随身携带,有袖炉和抱炉的绰号;有手灶,自然有脚灶。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暖脚的。还有的用冒烟的炉子调室温,顺便放点香料进去,等暖和了,一举两得。
其实古人并没有取暖和先进的御寒措施,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发明了很多物品来解决取暖问题,很多设计都延伸到了现在。(结束)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没暖气没羽绒服……古代人如何度过寒冷冬天?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