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刺客聂隐娘法术从哪学来?解密“三千年沧桑丝路”秘闻
本篇文章3055字,读完约8分钟
何必问西问东: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当人们看到这个话题时,他们可能会想起去年上映的电影《无疑问西东》。影片讲述了四位清华大学毕业生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何问西东大师也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国刚。
丝绸之路内涵广泛,历史悠久,近年来因一带一路倡议而成为热门话题。前几天,在国家图书馆金雪馆举行的“为什么问东西方: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读书会上,我遇到了张国刚。
瓷器是瓷器还是丝绸?历史作品中的刺客聂隐娘是从哪里学会魔法的?成吉思汗的战士到底打到哪里了?张国刚通过通俗故事,讲述了他的新书《胡天汉的月亮反映了西方丝绸之路三千年的沧桑》背后的故事。在勾勒复杂有趣的历史人物、事件、器物、艺术生活的同时,深入分析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不仅唤起了沉睡在废墟中的文化精神,也为当今生活中普遍遇到的跨文化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张国刚解密了丝绸之路三千年沧桑的秘密
刺客聂隐娘:你在哪里学的魔法
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大获成功。关于风格、技巧、剧情、布景、对话等。对于这部电影,评论家们不是赞扬就是贬低并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影片情节是否符合唐朝裴青《传奇》中聂隐娘的初衷并不重要。其实这样的作品从唐代开始就已经很常见了,比如《黑白守护者》《女仙史》《女昆仑》,但裴青毕竟是这类创作的开创者。
为什么唐朝的裴青能创造出聂隐娘这样离奇的人物和故事?佛教在大众印象中一直是慈悲的。怎么可能是和尚讨饭,成为聂隐娘的师父?乞丐教授聂隐娘为什么剑术那么厉害,道教又擅长?为什么聂隐娘的法术和西游记里的孙行者很像?
所有的疑问,背后的方向,都必须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找到。
张国刚提到,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绕道走的是接近和模仿道家路线。可以说聂隐娘和他师父的道学或多或少受到了佛土城故事的影响;佛祖土城的形象确实和讨饭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是佛教人士,但都接近道教;道教是神秘的,似乎是孙吴空.的先驱
在张国刚看来,中国宗教信仰的特点是多元性和宽容性,不同宗教文化并存,包容。佛教的中国化是在儒道融合中完成的;吸取佛教营养,儒学得到完善,宋代理学应运而生;佛道交融促进了中国神仙剑客文化的发展,为作家塑造《聂隐娘》中出神入化的艺术形象提供了文化元素。
出口内销:对指南针的思考
在海上航行靠舵手,舵手靠指南针辨别方向。所以根据指南针上的刻度,引导航行路线的那种叫做(海道)针灸。但是,也许很多人不明白,指南针导航,不是从海上就可以追溯的,而是从陆地。
从战国到宋朝,指南针是否用于航海可能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南海航线一直繁忙。张国刚的作品中提到,中国人首先用指南针导航还是阿拉伯水手首先用指南针导航并不是很重要。只有当中国人第一次发现磁针的方向性时,官方舰队才完全有可能使用先进的导航工具。
此外,考古资料显示,宋代瓷俑所持的旱罗盘是一个由轴支撑的结构,对这种结构原理的认识甚至可以在汉代的考古资料中找到。但干旱罗盘在国内没有应用,后世使用的干旱罗盘是从国外引进的。
我们需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中国人最早发现了磁铁的特性,甚至发明了指南针,而最好最方便的指南针却要引进来学习别人。张国刚认为,我们不注重把对经验的观察升华为理论探讨。自从12世纪使用指南针以来,磁针指向哪里就成了欧洲人最关心的问题。16世纪后,欧洲关于磁性的讨论进入了现代科学视野。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不重视理论和经验的局限性,指南针的故事甚至可以为今天一带一路的中西交流提供借鉴。张国刚在作品中阐述了这一点。
出口瓷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抹夕阳
瓷器、丝绸和茶叶是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常见的出口商品。与中国瓷器主要销往东南亚、西亚、北非的宋元时期不同,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的中国瓷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估计,18世纪有1亿多件中国瓷器流入欧洲市场。《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甚至说,如果一个房子里没有中国花瓶,就不能算是一流的高档房子。
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首先进入中国,成为中国瓷器贩运的第一个推动者。其中,克拉克瓷最为著名。张国刚提到,明末出口欧洲的克拉克瓷往往有梯形的云朵,两个梯形被一个开口空间很小的薄矩形隔开。开口面积大致等于盘心画,开口在视觉效果上往往更醒目。
克拉克瓷的几何开口可能起源于元代。因为元代青花壶或瓶的肩饰和底饰由小长方形围成,与以前的莲花花瓣图案略有相似,怀疑是变体。但在元代的青花瓷中,这种集体装饰处于不显眼的位置,而明代的克拉克瓷将其变成了主题构图,大概是为了适应伊斯兰教对几何构图的兴趣。
此外,一些类似的中国或日本装饰在到达欧洲后会进行再加工,无论是出于风格考虑、经济考虑,还是为了便于保存等。这种欧洲再加工搪瓷瓷器集中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涉及形式多样,质量参差不齐。
关于加工方法,张国刚提到有的是在添加金属添加剂。添加金属底座、喷嘴或手柄后,瓷器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一个瓷人可以变成烛台;需要增加一个画案,这样可以掩盖原有的缺陷,或者可以将滞销的瓷器推广销售。
美丽的背后,也有辛酸。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大量出口是传统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一抹晚霞。欧洲商家从接单到运输销售赚的钱更多,远远超过中国厂商仅在生产上赚的钱。张国刚说。
更值得反思的是,到了18世纪下半叶,世界上最好的瓷器和最昂贵的瓷器并不都是中国产品。比如日本产的kakiemon瓷器,就是从欧洲进口的最贵的瓷器之一。原因是日本厂家都是家族式企业,世代制瓷,充分发挥工匠精神,不断提高技艺。与明清时期政府控制的瓷器行业相比,它们更有优势。
据记载,1973年,马嘉尼送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中,有英国制造的碧玉瓷器。敢于向瓷器之乡献瓷,表示对英国制造业的信心。中国瓷器的出口历史,既有美好,也有酸楚,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张国刚说。
丝绸之路三千年:西域、西域、西欧
商周玉器、汉唐丝绸、宋元香瓷、明清茶叶:近代以前的中国全球化:湖田约翰,羌地驼铃,田放海波,中国风景:编织人类命运共同体。胡天汉的《月亮反映了西方丝绸之路3000年的变迁》中描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在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并形成了更加灿烂的多元文明。张国刚在作品中深入探讨了古代、汉唐、宋明、明末清初的中西交流,讲述了一带一路的历史沿革,全面分析了丝绸之路的经济、商业、政治、军事和文化交流功能。
梳理了以往业内和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发现总体侧重于汉唐时期,中古史人数较多,领域不仅仅是西域和南海,还有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或明初郑和下西洋,往往戛然而止。
然而,张国刚在欧洲学习和教学多年。从1989年8月到1999年8月,我在德国度过了7年。除了德国的波恩、汉堡、特里尔、柏林、慕尼黑、海德堡等地,我还在1991年夏天参观了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出席会议,并游历了维也纳、罗马、巴黎、土耳其、西班牙、阿姆斯特丹等地。所以本文中的三千年丝绸之路包含了西域、西域、西欧几个场景,构成了一个大的特色。
一部以西域、南海交通史为主体的中西关系史,以及中国与台西的文化交流史,构成了当前一带一路工程的历史文化深度。在张国刚看来,你可以通过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无论如何,欧洲人在不断反思自己方面树立了一个好榜样。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人类幸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建设一带一路的具体措施也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新名片。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刺客聂隐娘法术从哪学来?解密“三千年沧桑丝路”秘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