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谈谈“铅笔”
铅笔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156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英格兰坎伯兰波罗谷附近的牧羊人发现了一个石墨矿来标记绵羊,现代铅笔开始进入历史舞台。因为石墨笔经常会使手变黑,反复折断,所以人们就想方设法把笔芯嵌入木笔中。经过各国的改进,铅笔逐渐成型为现在的样子。
现在我们能接触到的笔有很多种,但说到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无论是汉唐时期,石墨被发现的16世纪,甚至是近400年后的清末民初,虽然时间跨度近2000年,但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应该是毛笔一个人。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先说写作。本质上,写作是一种使用工具在目标材料上创建标记的活动。广义地说,不管目标材料是纸、金属、石头还是清水,即使是空气体,只要能留下痕迹,都可以认为是书写行为。从痕迹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书写工具分为三类:一是雕刻工具,即古代的刀和笔,用坚硬的材料代替笔直接在材料上雕刻文字或图案。第二,媒体工具。比如毛笔,它的头发天然不含色素,仅靠毛笔是无法在任何材料上写字的。所以无论是毛笔还是蘸笔,其实都是充当着墨水和纸的媒介。羽毛笔、银针笔、钢笔、拖把、头发、针筒等。都属于媒体工具的范畴。第三,有色工具。比如铅笔,有自己的颜色(或者石墨芯的颜色),可以直接写在材料上,留下痕迹。与之相似的是木炭和粉笔。如果时间限定在古代,那么几种工具的具体书写形式是什么?从甲骨文、石碑、悬崖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刀和笔描绘的痕迹。为了满足长期保存和不褪色书写的需要,刀和笔的使用是相对固定的。由于材料的限制和描绘的不便,刀和笔显然不适合日常书写。第二类工具以毛笔为代表。从古代用竹杵画书,到春秋晚期竹简与竹简的协调使用,再到秦朝毛笔结构的定型,毛笔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的工具层面上日趋完善,而且完成了文化的塑造。正因如此,说到古人的写作场景,似乎自然是一个眼花缭乱的镜头。除了毛笔,根据敦煌考古发现,中国古代还使用削尖的竹片制成的硬笔。
总的来说,与前两种书写工具相比,第三种彩色笔节省了额外的颜料负担,大大提高了便利性。在长期的写作活动中,写作的便利是不可能的,古人对这一点也应该有相当的认识和实践。
清代,孙诒让在《周礼政吏》中记述了周官进行调查工作的情况:他到商贾中游历时,还把铅笔和弹簧规放在袖子旁。东晋葛洪编纂的《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长江云是好东西,常怀引提简牍,认为通过访别补充《炫姬》所载语言。西汉杨雄的《曲选》又称《方言》,是为杨雄游历和实地考察而编纂的。唐代刘知几《世通》说:自古以来,探洞藏山者,怀铅抱椽者,不求人异见,而采群言。可以看出,在古代,包括杨雄在内的一群知识收集者在实地考察时,使用铅和石灰作为便携式工具进行及时记录。黎蒴与黎蒴相似,是砍树写字得到的。由于椽子被用作记录的纸张,铅应该被用作书写的笔。虽然上面提到的铅笔的物理形状在今天很难看到,但我们可以推断,当时使用的铅笔在尺寸上应该与日常使用的铅笔相似。在与汉朝同时期的罗马帝国,金属铅受到充分的青睐,广泛应用于建筑、军事和日常生活中,包括书写用的锥形铅条。
南朝方《为范世兴求太宰碑》中说:人储油,家运铅笔。杨雄《答刘欣书》云:熊常以三寸弱四尺胖问其异语。在这里,杨雄使用的油与毛笔相匹配。所以任芳把油元素和铅笔一起提到是修辞语言,铅元素没有一起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唐开元学者李在《昭明文选注》中对人们家中的储油和铅笔作了如下注释:油、丝;铅、粉笔也是,管理书籍也是。将铅解释为校书用的铅粉笔。无论是用于书写还是校对,铅粉笔的书写功能都得到了肯定。同时,通过李关于铅的说明,我们也意识到当时铅粉笔可能用得比较少。想必椽子板从唐朝开始就逐渐废弃了。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怀阴隐阴”等词逐渐被用作阅读、学习和校勘书籍的代词。罗的诗《陇戍边怀》云:耻于领导,当先锋。杨巨源的诗《赏令狐员直夜书怀剑送》说:如香能保字,引擅赠书。宋祁的诗《自诉》说:铅笔秃了头发,胡须愁了,雪下了。清代钱大昕《颜坂庵墓志铭》云:人皆乐,不乐。康有为《孔子变法考辨》说:不过可以看出,天下大同太平的统治是不会承受二三子之苦的!铅椽不再指具体的书写工具和行为。现在我们用淮铅夹、淮铅提、淮铅夹这三个成语来形容写作或校对的勤奋,就是由此而生。
唐代吴明焉耆壁画系列(一)反映了当时硬笔的使用
另一个有趣的案例是铅笔名称的由来。在西方,16世纪发现石墨后,也许是受古罗马铅文字的影响,人们把石墨命名为铅丹(拉丁文的铅的意思)。此外,在德语、爱尔兰语、阿拉伯语等词汇中,铅笔的标题被直译为含铅的钢笔。虽然铅笔在英语中被称为铅笔芯,但铅笔芯这个词含有铅。今天中国使用的铅笔一词,一般认为是近代从日本铅笔中引进的,日本铅笔是从江户时期荷兰引进的铅笔衍生而来的,基本上源于西方对石墨的误解。通过对文献的考察,我们知道铅笔这个名称的产生和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期。即使是近代从日本传入,铅笔也不是外文词,可能是因为铅笔在唐代传入日本,借词在近代中国被回收。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谈谈“铅笔”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