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中国先秦时就有“不孝”罪 唐代不孝与谋反同罪

[陇文化]中国先秦时就有“不孝”罪 唐代不孝与谋反同罪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2-21 21:40:02 阅读:

本篇文章4029字,读完约10分钟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受到高度重视,深受社会影响,经久不衰,这在其他民族文化中是罕见的。

“好父母是孝顺,好兄弟是朋友。”狭义的孝道是指父母的道德行为,广义的孝道延伸到父母以外的长期亲属。孔子的弟子尤若说,孝是“仁的基础”,孝是众多伦理中最基本的。儒家认为,孝道能使人相亲相爱。相亲相爱的族群有明确的道德底线,统治者好管:“他们也是孝顺的兄弟,但善于犯罪的人很少;犯罪不容易,但善于乱的人不在。”孝道一般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无论国家危在旦夕,还是天下太平,统治者选择好官好将的方式都是“孝子门口求忠臣”。

[陇文化]中国先秦时就有“不孝”罪 唐代不孝与谋反同罪

孝,不因地位高低而不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美德。从惠帝开始,汉朝的皇帝就在谥号前面加上了“孝”字,比如孝敬惠帝,孝敬武帝。按照唐朝颜师古的说法,原因是“孝子善于表达父志”。东汉时期,察举题材有“孝诚”的宗旨。皇帝都很重视尊老爱幼,都自称“以孝治天下”。皇帝经常亲自教导萧敬,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注释萧敬。《二十五史》中,以孝道著称的官员、学者、武将、乡绅不计其数。在民间,孝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元朝时,郭将前代著名的孝道故事编成著名的《二十四孝》,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以阐释,形成《二十四孝图》。在过去的700年里,它对中国公民社会产生了特别深远的影响。

[陇文化]中国先秦时就有“不孝”罪 唐代不孝与谋反同罪

围绕孝道,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礼仪规范和法律制度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的完整体系。如果说礼制中的尊老孝行为来源于古老的民俗和儒家道德的弘扬,那么相关法律法规是刚性约束,不可违背的,是实施孝道的强制性保障。本文以汉唐律中对“不孝”罪的处罚为例加以说明。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不孝”之罪。周初康叔被魏革职时,对弟弟康叔说:“袁虽恶,却不孝顺,也不友善?”孔子曾说:“五刑属三千,罪大于不孝。要你的人至高无上,不是圣人的人不能,不孝顺的人没有亲人。此乱也。”孝,“乱之道”,当然要归于罪,受到惩罚。因此,在李周大司徒“以八罚整全农村人”的“八罚”中,第一罚是“不孝之刑”。

孟子曾经列举了战国时期“不孝”的一些具体表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懒其四肢,不顾父母供养,其一不孝;游戏好喝酒,不顾父母支持,第二不孝;好财富贵,私妻,不顾父母支持,三不孝;从耳目的欲望来看,我认为父母有罪,我不孝顺;善用严刑峻法,以危及父母,五不孝也”。秦汉以来,国家立法将这些“不孝”内容具体化、法典化。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牍中有许多“不孝行为”的定罪,说明当时的法律是维护孝道的。比如说睡虎地秦简中,有一个特殊的“告子”案,就是普通士人告儿子“不孝”的案件:

[陇文化]中国先秦时就有“不孝”罪 唐代不孝与谋反同罪

书:吴佳,某施立人,告诉他:“一个亲子不孝顺施立吴冰,他被杀了。敢告。”甚至让史姬去抱。纪信:与狱官共管丙,必得一室。程某训C,辞曰:“有亲子,诚孝,无罪。”

要指责父母子女对自己“不孝”,政府必须派人去抓(“抓”)他们,然后审讯定罪后处死(“杀”)。那么什么是“不孝”?张家山汉简中的二年律与贼律;

童贼杀父母,奴婢贼杀主人,主人父母妻妾,都是市场第一。

子牧杀死了他的父母,殴打泰国父母,父母,假冒的祖母,情妇,继母,和那些告诉他们的孩子不孝的父母。

贼杀父母,牧杀父母,痛打父母,父母不孝,妻子是受者,使其得不到补偿、豁免和救赎。

可见,杀人、“赶杀”(未遂)、打骂长辈(包括父母、爷爷奶奶、继奶奶、二奶)都属于“不孝”,只要认定“不孝”罪,就应该判处死刑(“弃市”)。罪犯的妻子和儿子甚至是坐着的,不能用头衔或金钱来赎回。

《两年法与家庭法》记载了孙辈分居后与祖父母共同生活时,对孝顺、不尊重的处罚条款:

孙是一户人家,和他的大父母住在一起,他的贫穷教养使他住在外面,并使他的大父母住在他的房间里,吃他的田地,并使他当奴婢,不卖。孙死后,他的母亲继承了他的家产,使他不敢跟随他丈夫的父母而被法律收养,并把他儿子的财产带走了。

孙子如果没有很好的赡养爷爷奶奶,就强行驱逐,爷爷奶奶就拥有自己的宅基地和奴婢。有学者认为,这是唐律等后世法律中“不孝”罪的来源。

关于老人指责孩子“不孝”,有一些细节。如云梦卧虎秦简《法律问答》规定:

避免跟人说自己不孝不敬。三环不在的时候?不当戒(e),急于捧不亏。

也就是说,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必须立即接受对孩子不孝行为的投诉,并将不孝的孩子逮捕。同样的罪名,在汉初,对于是否立即受理有不同的规定。张嘉善汉简《二年律令·贼律》规定:“七十岁以上者,须注意之。听听三环不同的日子。”也就是说,案件必须在三次不同日期的重复指控后才能立案。

对于“不孝”罪的教唆犯,张家山汉简也有处罚:“教人不孝,是一城。”(“贼法”)《打英雄传》解释的比较详细:“教人不孝之法,然后不孝。不孝者弃市弃市,是城。”

魏晋六朝以后,到隋唐,中国传统法律的模式基本定型,成为后世法典的标准。其中,对“不孝”罪的处罚继承和发展了秦汉法律,同时直接延续了古代礼仪制度。根据《四库全书》的总结,唐律是“受礼约束的”。唐律中有“十恶”(谋反、大逆、恶逆、无道、大不敬、不孝、不安、不义、内乱),其中“恶逆”、“不孝”、“不安”均涉及孝道。例如:

邪恶。意思是殴打和谋杀爷爷奶奶和父母,杀害叔叔的父母、姑姑、兄弟姐妹、爷爷奶奶、丈夫、爷爷奶奶和父母。

不孝。意思是说话,诅咒爷爷奶奶父母,爷爷奶奶父母在场,其他国籍,不同的财富,如果支持不足;父母双亡,自嫁;享乐,自从纪;听到爷爷奶奶父母去世的消息,他们不哀悼,假装爷爷奶奶去世了。

不放心。“谋杀贩卖上述亲属,殴打丈夫,尊老爱幼”。

如遇谋杀、殴打、责骂、咒骂、起诉等。,五服之内的亲人相当于谋反,被视为不可饶恕的死罪,严惩不贷。

《唐律》规定“违反教令”、“缺乏赡养”的子女、孙子女,处两年有期徒刑:“凡违反教令、缺乏赡养的子女、孙子女,处两年有期徒刑。”解释是“可以违反,但不能提供”,即父母的宗教命令可以执行但不能执行,家庭条件允许不赡养父母时,祖父母、父母可以提出“不孝”的申诉,才能定罪。《礼记》中的“亦舒”会“养”“七十,两餐”;八十、常真”等等,说明唐代孝的执法与古代礼仪制度有关,是一体的。如果爷爷奶奶和父母“老弱病残”,子女委托他人照顾,去外地当官,也要判一年有期徒刑。至于打骂爷爷奶奶和父母,那是重罪:

[陇文化]中国先秦时就有“不孝”罪 唐代不孝与谋反同罪

嫁给爷爷奶奶和父母的都是扭曲的;打架的,剁;疏忽的杀手流了3000英里;受伤,服刑三年。.....妻子和小妾的祖父母和父母,服务三年;你必须告诉你叔叔,但请坐。打架的,扭断;伤员,全部斩首;罪犯服刑三年,伤员服刑两年半。.....众妻妾痛打痛打丈夫的祖父母、父母,各砍痛打二等;折伤员,加服务流程;死者,斩;过失杀人,根据万物理论。

[陇文化]中国先秦时就有“不孝”罪 唐代不孝与谋反同罪

与秦汉时期的同罪相比,这些规定更为详细。一般认为这是古代法律中五服制综合运用的结果。法律中特别提到“过失杀人”要对远离血亲的亲属进行,意思是“按照凡人法”。这说明父母亲属“不孝”行为的定罪明显重于他人的犯罪行为,是儒家道德在法律上得到强化的结果。

正如孔子和曾子所说,除了孝敬父母之外,死后对长亲“以礼葬礼”也是孝道的终结。因此,古代法律特别重视对父母的哀悼。下列情况将受到法律制裁:

1.“不要哀悼”。听说父母在外地丧亲,不哀悼,判流放两千里。相应的,听到亲人长辈丧而不丧者,判一年徒刑;如果你听到了一个长辈在你下面的逝去,但你不哀悼,你就沦落到二等。

⒉“释放服从”和“忘记娱乐”。在父母丧期结束前,换好衣服,或者“忘了找乐子”,判三年徒刑;参加杂耍娱乐活动(如漳浦、双鹿、下棋等“杂耍”),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如果你碰巧玩音乐和宴会但又不回避,那就贴一百根吧。

[13]“哭吧”。官员遇到直系长辈如父母或爷爷奶奶丧亲,都要回老家吊唁,这就是所谓的“丁急”。如果是丁忧时期的官员,就叫“冒为官员求情之险”,这不仅是道德上的批判,更是要判徒刑的:“各家各户、各官的名字都叫他们祖宗、祖宗,还要冒住在里面的风险。.....求助者:只有一年。”

4.“穿衣服结婚”“穿衣服生孩子”。住在父母的葬礼上是不能结婚的。“住在父母、丈夫葬礼上的,结婚三年”,婚姻无效(“离婚”)。丧的对象是丧期的,处以100的罚款。当孩子在父母去世期间出生,就意味着“里面有孩子”,会被判一年有期徒刑。

另外,根据儒家的亲属互不相瞒的礼仪原则,起诉长辈的亲属也是“不孝”罪,政府是不会接受的。秦汉时已纳入法律,如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

“孩子告诉父母,仆人告诉主,非公职告诉,不听。”什么是「非公告」?师傅好杀,好惩,杀儿子,杀臣妾,意思是“非公知”,不要听。说出,说出罪行。原告的罪已经犯了,但别人攻击他,告诉他,他不应该听。

张嘉善汉简《二年律令》继承了这一规律:“子女告父母,妇女告龚伟,奴隶告主,父母妻妾,不听弃城。”《唐律》对此有更严格的规定。除了以上“谋反”的重大犯罪,凡是“告诉爷爷奶奶和父母”的,都要判绞刑。除了直系亲属,其他亲属和长辈也要定罪。比如“父母,爷爷奶奶,丈夫,爷爷奶奶,虽然老实,但是服务两年。......说出自己的丰功伟绩,尊敬长辈,各降一级;小工,麻,减二等”。

[陇文化]中国先秦时就有“不孝”罪 唐代不孝与谋反同罪

孝在中国古代深入人心,孝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不仅得益于儒家思想的倡导和推广,也是社会和国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包括家庭、宗族和村庄礼仪的约束,国家法律和法令的强制性惩罚,以及通过竖立纪念碑、悬挂匾额和建造作坊、奖励和等待手表等方式实现的积极引导,从而构成一个“系统工程”。这些维护孝道的措施不能说没有负面作用,但总的来说,可以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土壤和文化传统相和谐,可以为当今中国社会弘扬孝道、重建人心提供借鉴。

[陇文化]中国先秦时就有“不孝”罪 唐代不孝与谋反同罪

(作者华阳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从3月2日召开的省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5年,全省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在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加强监督检查、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着力构建医疗器械风险防控体系,取得良好成效。

标题:[陇文化]中国先秦时就有“不孝”罪 唐代不孝与谋反同罪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